【棄國投唐】
耶律倍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子淪為“東丹囚徒”,可謂是萬念俱灰,度日如年,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李嗣源的邀請函重新給了他希望。
耶律倍將自己的契丹王妃和兒子留在東丹國,只帶了他最寵愛的一名漢族愛妾——高美人,以及他珍藏的部分書籍,踏上偷渡後唐之路。
臨走前,他對自己投奔後唐的行為做了解釋,說道:“我已經把江山社稷拱手讓給了當今聖上,可他仍舊猜忌我。那我就只能背井離鄉,離開大遼國,好讓他安心當皇帝。我就效法吳太伯吧。”
吳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二弟是仲雍,三弟是季歷。季歷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姬昌。按照禮法,理應由嫡長子吳太伯繼承王位,但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能,於是周太王就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洞察到這一資訊後,吳太伯就帶著二弟仲雍遠走他鄉,自我流放到蠻荒煙瘴之地,以成全父親和三弟。為了表明自己絕無貪戀王位之心,兄弟二人斷髮紋身,把自己變成“蠻夷”。
最終,兄弟二人定居到了今天的江蘇省無錫市梅村。當地人民被他的大義所感動,擁護他做首領,並建立吳國,而他也就被尊稱為“吳太伯”。後世將其奉為吳氏的始祖。
吳太伯去世後,當地人民無比悲痛,為了表達對他的緬懷,就在腰間纏系麻繩,因為吳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久而久之,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披麻戴孝”,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流傳至今。
而他的三弟季歷也就因此繼承王位,並最終傳給兒子姬昌。姬昌就不用多介紹了,演化周易、訪得姜子牙、奠定了周朝基礎的周文王。
耶律倍自比吳太伯,暗喻耶律德光是季歷、是周文王。把叛國投敵說得如此清新脫俗。
到了海邊臨登船時,耶律倍文思泉湧,大筆一揮,留下一首《海上詩》: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這首詩的水平……主要看氣質。不要忘了,這是一位契丹人寫的詩,能把字數對齊了、意思表達清楚了,就很不容易了,漢語四六級實在太難了。
耶律倍從今天的遼寧省乘船偷渡,橫跨渤海灣,在登州(今山東省煙臺市)成功登陸,隨後輾轉來到汴州。
面對耶律倍的到來,李嗣源心花怒放,以最高規格的天子禮迎接。
李嗣源給耶律倍改姓“東丹”,賜名“慕華”,之後又賜國姓李,改名為“贊華”。耶律倍擁有了好多名字,例如他的契丹名,音譯為圖欲(亦作突欲)或託雲,漢化之後的契丹名叫耶律倍,投唐之後叫東丹慕華、李贊華。
李嗣源賜名上癮,給先前被俘的契丹將領都賜了很有寓意的漢名,例如狄懷惠、狄懷忠、列知恩、原知感、服懷造、乙懷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