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非常有代表性,即錢鏐雖然向中原王朝稱臣,但絕不會無腦執行中原朝廷的詔令,而是依據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如果自身訴求與中央詔令一致,那當然是奉詔乖寶寶;倘若不一致,那就視實際情況表示無能為力嘍,反正總有一款藉口能用來深表遺憾。
兩浙內政:
錢鏐雖然稱霸一方,坐鎮兩浙,但其實際的勢力範圍卻很有限,極盛時也不過十三州之地。
貫休詩僧為錢鏐的生日獻詩云“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已經為錢鏐虛了一州,而錢鏐還不滿足,硬要他把“十四州”改為“四十州”。貫休和尚非常生氣,“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當時,錢鏐尚且只佔浙西,正要發兵征討老上級董昌,所以貫休和尚的“十四州”是預祝錢鏐旗開得勝的意思。
國土狹小,強敵環繞,惡劣的環境之下,錢鏐必須加強內部建設,而錢鏐在這方面也的確做的非常出彩。
公元890年,錢鏐尚處於被孫儒、楊行密輪番蹂躪的悲催境遇,於是在8月份對杭州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工程,從包氏山到秦望山,修建了“夾城”,“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焉”,長度達五十里。動工時,錢鏐親自運了一筐土,於是民夫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役徒莫不畢力”。
893年7月,錢鏐動員了“十三都”士兵以及20多萬名民夫,繼續擴建杭州外城,這一次外城牆長達七十里,連錢塘湖也被充分利用。
正是由於錢鏐的多次修建,才使杭州城形成了“腰鼓城”的形狀,兩頭粗、中間窄,為後來的杭州城奠定了基礎,因此錢鏐也被後人稱為“杭州城之父”。
除了興建杭州城,錢鏐在治理杭州期間還有另一項壯舉為人士稱頌,“錢王射潮”。
杭州位於錢塘江以北,深受潮患之苦,之前採用土築法,收效甚微。公元910年,錢鏐開始修築“捍海塘”,用竹籠裝載巨石,作為基石。
在剛開始施工的時候,江濤晝夜沖刷,嚴重阻礙工程進展。錢鏐在江邊修建一座“胥山祠”,寫了一首詩,其中有“為報龍神並水府,錢塘借取築錢城”的詩句。結果江濤並不買賬,仍舊沖刷不停。
“老子給你臉了是吧?”
錢鏐大怒,隨即在8月18日這天,命五百強弩手立於岸邊,等錢塘江大潮襲來時,錢鏐下令對準潮頭狠狠射擊。
為什麼選在8月18日這天呢?因為一般來說,這一天的錢塘江大潮最為兇猛,一直到今天,農曆8月18日都是觀潮的最佳時間。傳說這天是潮神的生日,潮神會騎著白馬跑在潮頭,所以潮勢最大、最兇。
錢鏐偏偏選在這一天,親自用弩射潮頭,要跟“潮神”正面硬剛。
堪稱奇蹟的一幕出現了,在錢鏐的幾輪齊射過後,錢塘江大潮居然真的像是害怕了一樣,突然退去,工人們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完成了工程搶修。
錢鏐治理錢塘江,修建捍海塘,成為他最為後人推崇的偉大政績之一,造福後世。歷經八百年沖刷,至清朝雍正年間,仍在發揮作用。
1983年,杭州市江城路進行公交工程施工時,曾發現了其中一段遺址;2014年下半年,相關單位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更為完整的錢鏐捍海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