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鈞在王延稟斬首王延翰之後,才進入福州,一說是當天就進了,另一說是次日才進。真那麼巧?偏偏讓王延鈞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最關鍵的問題,是二人起兵的原因。從現有史料來看,似乎就是單純的“看你不爽”,我個人認為,王延翰之死比朱友珪之死還要詭異。
無論其中有何種陰謀,總之,王延鈞在王延稟的大力擁護下,順利推翻了王延翰的統治,成功取而代之。
王延鈞上臺後,改名為王鏻,老規矩,沿用王延鈞。
後唐李嗣源任命王延鈞為威武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冊封琅琊王,其實冊封的頭銜、官銜很長,什麼金吾衛大將軍啦、檢校太師啦……我們只挑幾個有代表性的。
王延鈞隨後進貢了一些土特產,如犀牛角、香料、海鮮等等。
李嗣源很高興,進封王延鈞為閩王。
王延鈞又進貢了金器一百兩、銀器六千五百兩、綢緞三千匹,另有犀牛角、龍腦、玳瑁、珍珠、香藥等物品,作為謝恩禮。
王延稟自恃擁立之功,囂張跋扈,並且勢力已經堪與王延鈞平分秋色。他一日攻克福州的恐怖戰鬥力既是一段神話,又是一個噩夢,是王延鈞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
王延鈞對自己的這位哥哥十分忌憚,特別是他臨走前說的那句話,“勿煩老兄再下”,如一把無形的利劍,讓王延鈞如芒在背、如坐針氈,成為王延鈞的心腹大患,必除之而後快。
天成四年(929)12月,王延稟忽然宣稱自己身染重病,無法履行工作職責,直接上疏後唐李嗣源,表奏兒子王繼雄為建州刺史,接替自己。李嗣源准奏。
那時候,刺史、節度使等病危時,都要向朝廷表奏自己的接班人。在正常時期,這是朝廷絕對不能允許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以來,中國就進入到中央集權制,地方官員要由中央朝廷任命,各級官員都要向皇帝負責,皇帝可以世襲,市長、高官豈能世襲?
但隨著唐朝末年中央朝廷的逐步衰落,強地方、弱中央的趨勢愈演愈烈,中央朝廷早已失去了對地方上的掌控,防禦使、觀察使、節度使等基本預設為世襲,只不過保留了“表奏”的形式,向中央朝廷寫封奏表,意思一下,給中央一個面子,朝廷百分之百會批准,否則就是一場大戰。
然而王延稟的這波操作卻暗藏玄機。因為實際上他並不直屬於中央朝廷,而是王延鈞的部屬,即便他真要把位子傳給兒子,也該由王延鈞表奏。然而王延稟卻繞過王延鈞,越級直接聯絡後唐李嗣源,如此一來,就等於把建州等土地交還給了後唐中央政府。
王延稟等於公開表示,要脫離王延鈞的大閩國,從此在政治上與他平起平坐。非常婉轉、含蓄。
分疆裂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王延稟雖然名義上只是建州刺史,但他實際控制了大半個閩國,他本人能征善戰,且資歷深厚,在軍中頗有威望,不臣之心又昭然若揭,公然勾結後唐,若再不有所動作,恐怕早晚要被他奪走江山基業。
於是,王延鈞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詐病,我也詐病。
長興二年(931)4月,閩國境內傳出王延鈞病重的訊息,隨後,一封訃告發到建州,說王延鈞已死,請去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