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58章 開源節流,安撫四方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8章 開源節流,安撫四方 (1 / 2)

三,開源

1,李嗣源要想在短時間內解決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僅靠輕徭薄賦、縮減財政開支是不夠的,這些都是長期手段,或者說是長期投資,見效慢,遠水不解近渴。而“籍沒家產”也只能賺一點點快錢,既不持久,也不解渴。

讓新朝廷快速渡過經濟難關的方法只有一個:前蜀戰利品。

李嗣源真的要好好感謝李存勖,如果不是蜀地的及時輸血,李嗣源朝廷必然是曇花一現,根本不會出現“明宗盛世”。

征服蜀地後,李繼岌、郭崇韜以征服者的姿態,向蜀地人民強徵“勞軍費”,催逼甚緊,鬧出了人命。共計收繳了五百萬貫,賞賜完軍隊之後,還剩下二百多萬貫。再加上蜀地倉庫中原有的積蓄,是一筆不菲的財產。這些財產還沒來得及運輸。

這裡就接上了前文的一個節點:任命從蜀地歸來的任圜為宰相,並由他頂替豆盧革”判三司“,讓他主管帝國財政。

任圜自蜀地歸來,當然知道蜀地是個存錢罐、提款機。他明白李嗣源的良苦用心,於是派趙季良出任蜀地錢糧運輸管理委員會主席(三川都制置轉運使),主要工作就是把上述蜀地的財富運送到洛陽。解決李嗣源朝廷的燃眉之急。

趙季良抵達成都之後,感受到了來自於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的巨大敵意,因為此時的孟知祥已經有了割據蜀地稱雄的野心,後文會詳述。趙季良無奈之下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讓步,只奉命搬運倉庫裡的錢糧,而不敢索要其他征剿上來的錢糧,更隻字不敢提自己留下來擔任財政及運輸總負責人的任命。

趙季良最終不負所托,10月底抵達成都,12月底就把十億金銀綢緞運回洛陽。史書但云“金帛十億”,未說明單位。正是這筆救命錢,讓李嗣源朝廷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後來,李嗣源不止一次地從蜀地搬運錢糧,為洛陽輸血,由此加劇了蜀地的動盪,並催生了一個新興割據政權——後蜀,正是後話。

2,暫代長安留守張箋,在李繼岌東返時,砍斷浮橋,成功逼死李繼岌,並隨後收到了李嗣源誅殺宦官的詔書。此前,宦官向延嗣奉李存勖詔書殺死王宗衍一家,將王宗衍隨身財寶據為己有,在這個關鍵時刻,向延嗣“失蹤”,張箋就獨吞了王宗衍一家的金銀財寶和所有姬妾。

關於這筆財產的具體數目,沒有記載,史籍只說“衍之資裝妓樂併為箋所有”,並且在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張箋成為了當地首富,“積白金萬鎰”。

如今,張箋怕事情敗露,於是主動進獻,先進獻李繼岌的打球馬72匹,又進獻王宗衍的犀帶、玉帶各兩條,名馬150匹。

但其餘財富仍然被他私吞,日後他秘密出售這些財寶,竟然獲利高達十幾萬貫。簡直富可敵國。

張箋的哥哥就是後梁大將張筠,張筠亦在伐蜀之列,張筠是長安留守,隨軍出征前,表奏弟弟張箋暫代長安留守。

四,安撫四方

1,後唐內部

這裡的內部只得是由後唐直接控制的地方,例如黃河流域諸藩、川陝蜀地等。這些地方雖然理論上服從於後唐朝廷,但由於李嗣源篡位奪權,帝位來路不正,這些藩鎮或是蠢蠢欲動打算問鼎中原,或是心懷不軌有叛國投敵之傾向。

對此,弱勢的李嗣源只能採取妥協綏靖政策,盡最大努力拉攏,以求最高權力的平穩過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