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迂腐,堅持認為自己只要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就可苟全於亂世。
“你不殺他們,難道他們還不殺你嗎?”
“那是你們武將的事,我只是個唸書人,不要再跟我提這個了!”
見張憲如此頑固不化,李彥超只好獨自動手。當天晚上,李彥超帶兵先發制人,斬殺李存霸及呂、鄭兩位宦官。
李彥超的手下認為張憲之所以無動於衷,是因為與李存霸等人又勾結,於是打算連同張憲一起誅殺。張憲聞訊,連夜逃跑,逃到了沂州。隨後,被李嗣源以棄城之罪賜死。
在李彥超起事前,張憲的秘書張昭就勸他順應時勢,奉表勸進,向準皇帝李嗣源表示歸順效忠。張憲同樣予以回絕。張憲逃走後,士兵捉住了張昭,把他推到李彥超面前,請求把這個叛賊同黨誅殺。
李彥超說張昭同志是個正直的好人,下令釋放,並請他出榜安民,協同維持太原秩序。
張憲被賜死,幼子張凝也一同遇害。
張憲是悲催的,可憐的。史籍記載,他老人家清心寡慾、與世無爭,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藏書、讀書,家裡藏書有五千卷之多。此外還喜歡彈琴,陶冶情操。不飲酒,也不拉幫結夥。平時與賓客宴飲時,也閉口不談政治,只談論詩詞歌賦,頗為儒雅。
然而還是那句老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亂世之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當然,在當時也有像馮道這樣的政壇常青樹,可以得到善終,但有個重要前提,那就是他們手中不掌握實權。不掌握實權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與世無爭。
張憲卻是太原留守,坐鎮帝國最重要、具有無比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意義的重鎮,也就不可能遊離於政治漩渦之外了。手裡拿著籌碼,卻不想參與賭局,這就是張憲可悲的地方。
迂腐的張憲屢次被別人當做政治鬥爭的棋子,他從來都是聽天由命,相信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會平安無事。他真的不瞭解政治鬥爭的精髓。
事後,李嗣源為他平凡昭雪,他的長子張守素後來在後晉做官,官至尚書。
也有的史書說是聯合呂、鄭兩位宦官謀變的,是李存渥。還說李存渥到太原後,詐稱自己是奉皇上(李存勖)的詔書,來接管太原。眾人要求看詔書,李存渥卻只拿出一支箭矢,說皇上只給了這支箭矢做信物,時間緊迫,來不及寫詔書。
眾人非常懷疑,又見李存渥所乘之馬連配飾都被摘掉,一看就是走得很倉促、很狼狽,於是更加懷疑。而李存渥又偷偷與呂、鄭私下接觸,於是被李彥超所殺。
《資治通鑑》則說是一個叫李存沼的人,自洛陽來太原,陰謀與呂、鄭作亂,事洩被殺。這個“李存沼”並不見於《家人傳》,也不見載於任何史料,只出現了這一次,我個人猜測“沼”很可能是“渥”的筆誤,來自洛陽,也符合李存渥的行程。
總之,我們不必糾結到底是李存霸、李存渥,還是什麼李存沼,事實就是李存勖的一個親王兄弟逃到龍興故地,企圖控制太原,繼而控制河東,然後東山再起,重走一遍長征路,恢復父兄基業,結果被李彥超及時扼殺於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