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對他們耐心解釋,苦口婆心道:“我是奉皇上的命令,討伐叛軍的,只不過遭遇了譁變,所帶的部隊一鬨而散。於是我打算回京,當面向皇上解釋,卻被元行欽阻隔。誤會呀誤會,誰能想到事情竟然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各位對我勸進,恐怕也是對我抱有這種誤會。我真沒別的意思,請不要再提這件事了。”
文武百官再三勸進,李嗣源全都拒絕。標準程式嘛。
元行欽打算逃到河中,投奔河中護國軍節度使李存霸。他的部隊也是越走越少,剛剛接近河中邊境(平陸縣),身邊就只剩下個位數的騎兵,於是被老百姓擒獲,送與縣令裴進,裴進又將其上繳至虢州刺史石潭,石潭砍斷元行欽的雙腳,裝進囚車,送到洛陽報功領賞。
李嗣源見到元行欽後,怒罵其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尤其對他濫殺無辜、誅殺長子李從審耿耿於懷,於是質問道:“我兒何負於你?”
元行欽瞋目直視,反唇相譏:“先帝何負於你?”
最終,李嗣源將元行欽斬首示眾。
藉著元行欽之死,我們終於可以在喘口氣,回看這場“蕭薔之禍”了,從貝州兵變到李存勖駕崩,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是李嗣源脫胎換骨,由臣子蛻變成天子的過程。這個過程持續時間雖短,但迷霧重重,有太多的匪夷所思之初,就像一切政變一樣,很多線索被人為破壞,很多故事被修改,很多真相被掩埋。
無奈,只有這些被修改的才流傳於世,即便有些地方明顯不合理或自相矛盾,我們也只能臆測而很難證實或證偽。
李嗣源真是被逼反的嗎?
他具備被逼反的潛質。他功高震主,是李存勖“四大心病”(李嗣源、郭崇韜、朱友謙、康延孝)之首,又因他忠正耿直而得罪宦官,宦官不斷進讒言加害……這是主流歷史——也就是被修改的歷史的說法。
在當時,李嗣源入朝覲見,被軟禁在京師,只要李存勖一個眼神,李嗣源分分鐘屍首異處。郭崇韜在入蜀前也曾強烈建議李存勖這麼做。然而李存勖卻沒有予以加害,反觀郭崇韜、朱友謙的遭遇,難道是李存勖顧念手足之情?那李存乂之死該怎麼解釋?親兄弟痛下殺手,幹兄弟不忍加害?
說李存勖不猜忌李嗣源,不會令人信服,那麼……就會有另一種解釋了:李嗣源沒那麼耿直忠厚,他與宦官、戲子、劉皇后等勢力之間的關係也許並沒有那麼的不融洽。
最大的疑問還是關於元行欽。縱觀“明宗入魏”到“明宗入洛”,元行欽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人類迷惑行為之奇觀,似乎是元行欽憑藉一己之力逼反了李嗣源。
對此,李嗣源黨羽們的解釋是元行欽奉命征討魏州叛軍趙在禮等,久戰無功,易帥李嗣源後,元行欽因此誣陷李嗣源以減輕自己的敗軍之責。
誤會產生後,元行欽又中斷了李嗣源與朝廷之間的聯絡,甚至不惜殺死李嗣源的長子李從審以逼迫李存勖抗爭到底、決不妥協。
即便在李存勖明確表示自己相信李嗣源不會反,並且務必讓李嗣源知道自己相信他不會反的時候,元行欽仍然置聖諭於不顧,就是要跟李嗣源過不去。
什麼仇,什麼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