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243章 東都疑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3章 東都疑雲 (2 / 2)

朱友貞真是奉了朱友珪的命令才殺的朱友文?

3,朱友珪即位的詔書,對誅殺朱友文給出了官方解釋,說朱友文派人入宮行刺未果,幸虧朱友珪救駕及時,所以就把皇位傳給朱友珪吧。

按照該“詔書”的說法,朱友文刺殺朱溫未遂,朱友珪見義勇為。證據呢?朱友文的刺客呢?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如此重要的證據居然憑空消失不見?派來幾個刺客?如何潛入深宮大內?為何不處罰嚴重失職的皇宮安保人員?最重要的一個疑問,朱友珪怎麼會在那時出現在皇宮?是他憑藉一己之力殺死刺客的呢,還是帶著手下兵馬?如果帶著手下兵馬,你怎麼會在深更半夜帶著軍隊出現在皇宮內?

這封“詔書”可謂漏洞百出,疑點重重,簡直堪稱朱友珪的認罪自白書!

4,敬翔是朱溫託孤的最大知情人,據記載,朱溫讓敬翔把朱友珪外放,暗示朱友珪是枚定時炸彈,一定要把他驅逐出中央,離首都越遠越好,所以才授予其萊州刺史。

也就是說,敬翔知道朱溫肯定不想把皇位傳給朱友珪。面對這個最重要的知情人,朱友珪既沒有重金收買,也沒有羅織罪名陷害殺死,而是將其孤立、邊緣化。他難道不怕敬翔將真相昭告天下?

敬翔也無需告訴“天下”,只需告訴朱溫的諸子侄、諸勳舊就可以了。他用一句話就可以推翻朱友珪。

敬翔之於朱溫,如諸葛亮之於劉備。自從朱溫鎮汴以來,一直到後梁滅亡,敬翔始終以朱溫首席大謀士的身份參與其中,唯獨在這最為關鍵、最為動盪的半年中,敬翔卻如人間蒸發,不見諸史冊,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5,袁象先同樣是禁軍的重要統領,誅殺朱友珪的主力軍。然而按照史籍的記載,誅殺朱友珪根本沒用到被朱友貞策反的龍驤軍,也沒借助楊師厚的野戰軍。似乎他只是確認一下朱友貞和楊師厚的態度,只要他們一點頭,殺皇上啥的不勞你們費心。

於是乎……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朱溫,是不是也是這麼死的?

特此宣告,以下觀點純屬個人猜測:外戚袁象先,才是兩次弒君的真正主謀!之所以有第二次弒君(朱友珪),是因分贓不均,產生分歧。

而當袁象先和趙巖擁立了朱友貞之後,兩人立刻權傾朝野,隻手遮天,把後梁攪得烏煙瘴氣,並在十年之後滅亡。難道這只是朱友貞報恩嗎?亦或是,朱友貞究竟報答的是怎樣的“恩”?

6,朱友貞即位後,同樣要對誅殺朱友珪一事給出合理的解釋。

按照朱友貞的官方解釋,先帝朱溫打算傳位給朱友文,而朱友珪的謀逆之心已經有所顯露,所以朱溫病危時,朱友文秘密上奏,請父親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免遭不法分子的毒手。朱溫深以為然,連忙下令讓朱友珪去東海之濱——萊州。朱友珪眼見事情敗露,狗急跳牆,就把朱溫殺了,隨後又偽造詔書,濫殺無辜(殺朱友文)。所以我受群臣擁戴,終於為先帝報仇雪恨……

既然是朱文友密奏,那你咋知道的?至於朱友珪在極短時間內(一天)就完成了謀劃、部署、入宮行刺、封鎖訊息……就回到了第1個問題。

政變成功後,面對袁象先、趙巖的邀請,朱友貞卻不敢進洛陽即位,而是在自己的地盤——東都開封府登基,似乎也是在回應第5個問題。

總結一下,我的個人猜測就是:袁象先謀求“擁立首功”,先殺朱溫而立朱友珪,不料分贓不均,朱友珪過河拆橋;於是袁象先聯絡了下家,重新擁立朱友貞。

李存勖消滅後梁時,袁象先率先投降,並拿出大量金銀財寶,向河東集團全部高層進行無差別、地毯式行賄。於是袁象先深得李存勖寵信,被賜名“李紹安”,被授予高官厚祿,並將他的宋州宣武軍改名為“歸德軍”,還告訴他是特意為他改的名。

袁象先死後,李存勖追贈他“太師”,後周建立後,追贈他中書令,追封楚國公。

也就是說,袁象先作為“前朝元老”,是為數不多地沒有被後唐政權否認、抹黑、醜化的後梁政治人物,相反,還是後唐政權竭力維護、美化的物件。那麼袁象先的一切汙點(比如我的猜測)也會被人為修飾、篡改。

無論真相如何,末帝朱友貞登基坐殿,承繼大統,在他的帶領下,後梁江山又該何去何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