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涉被這番話嚇得魂飛魄散,連忙示意兒子閉嘴,“你這是要招來滅門之禍啊!”楊涉心驚肉跳,竟然一連幾天不能平復。
4,張策
張策,父親是張同,容管經略使(後來的廣西寧遠軍節度使,時代不同,名稱不同)。
身為“官二代”的張策,聰悟好學,有神童之美譽。在他13歲那年,父親張同偶然挖到一個古董,是一件古鼎,上面刻有銘文“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張同正在歡喜,張策卻說道:“漢建安二十五年,曹公(曹操)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曹丕)受禪,又改黃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邪?”張同大驚,趕忙回書房取來《三國志》查驗,結果與張策所說的一字不差。
之後張策又對佛家學說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落髮為僧,在長安慈恩寺修行。等到黃巢犯長安的時候,他才被迫還俗,與父母一同躲避戰亂,隱居窮鄉僻壤十幾年。
後來,朝廷召他出仕,不久之後,邠州王行瑜用他做幕僚。王行瑜參與“三鎮犯闕”,河東李克用南下勤王,張策脫離王行瑜東歸長安,逃歸路上,張策與妻子肩輿(最簡單的兩人抬小轎,八仙椅穿倆木棍,兩人分前後用肩膀扛著)其母,行走在厚厚的積雪中,路人無不感嘆他的孝順。
“肩輿其母,冒雪東歸”的事蹟也感動了朱溫,朱溫表奏其為鄭滑支使(滑州義成軍節度使的屬官)。後來母親去世,張策丁母憂解職,服喪期滿之後,被華州韓建闢為幕僚。
後來,華州韓建投降朱溫,移鎮許州忠武軍,韓建派張策作為使節往來於汴州,朱溫見到張策之後,難掩心中崇敬喜悅之情,不禁脫口而出:“張夫子來啦!”
稱張策為“夫子”,足見朱溫對他的學問、人品的雙重肯定。隨後,朱溫就把張策留在身邊,作為自己的幕僚,並表奏朝廷,推薦張策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發揮其史學特長,修撰國史。
5,薛貽矩
臭不要臉。上文有敘。
6,趙光逢
趙光逢,曾祖父趙植,嶺南東道節度使;祖父趙存約,興元府推官(相當於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父親趙隱,懿宗、僖宗朝宰相。
趙隱為人低調謙遜,早年家貧,兄弟幾人吃苦耐勞,種地養家,再苦再累也絕不向親朋好友尋求接濟。身居相位之後,也沒有忘本,退朝回家之後,就脫下象徵權力地位的朝服,而換穿便服。
趙光逢不僅聰慧好學,也遺傳了父親的低調謙和,很守規矩,人送外號“玉界尺”,以形容他正直溫和,言行舉止可為世人做表率。
曾經有一位女道士把二十兩黃金寄存在他家,後來天下大亂,女道士不幸客死他鄉,二十年後,趙光逢將這二十兩黃金上繳給當地行政長官,請求官府出面把黃金交付給當地道觀,人們驚訝地發現,黃金上二十年前的封條完好如初。
趙家祖孫三代都堪稱道德模範。
趙光逢在僖宗朝進士及第,後為翰林承旨。“三鎮犯闕”時,昭宗幸石門,趙光逢沒有跟隨,昭宗派宦官詔令他來行宮,趙光逢稱病不前。
後因政局動盪,趙光逢辭官歸隱,有五六年之久。後來他的一個學生得到了重用,他也因此進入朝廷,重新做官。
這個學生就是柳璨,趙光逢是柳璨進士及第時的主考官。
趙光逢清心寡慾,並不貪戀高官厚祿,更厭倦骯髒齷齪的政治場,雖然在朱溫篡唐之後榮升宰相,卻屢次上表乞骸骨,堅決要求退休,終以太子太保致仕;朱溫死後,兒子朱友貞登基,再次啟用他為宰相,趙光逢七次上表,託病辭職乞骸骨,以司徒致仕;兩年後,皇上發現他骸骨尚存,再次拜為宰相;後唐滅了後梁,仍然重用趙光逢,而趙光逢也一直託病辭職,最終在後唐的第二位皇帝明宗時,得以太保致仕,封齊國公,死於洛陽,詔贈太傅。
趙光逢的弟弟趙光胤在後唐初年也榮登相位,某次趙光胤去哥哥趙光逢家中做客,無意間聊了幾句時政。第二天,趙光逢就在大門上題寫四個大字:莫談國事!其謹慎如此。
趙光逢在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做宰相,四次堅請退休,品行端正,不負“玉界尺”之雅稱,脫離了低階趣味,文人搢紳全都尊他為道德模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