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長安爭奪戰爆發之後,西川王建倒是有可能響應朱溫,但他的真實目的也只是藉機侵吞關西集團在山南地區的土地。那時候,關西集團的主要精力一定是放在長安,對於王建的蠶食,只能採取預設的態度。
朱溫等於是為王建火中取栗。
其次是這場長安爭奪戰的歷史定性,輿論導向。
渭水河邊,朱溫可以名正言順地表示自己“奉衣帶詔討賊”,而河對岸也可以聲稱自己是“奉詔討逆”。然而新老兩位皇帝都在劉季述的實際控制之下,他隨時可以變換馬甲詔令天下。
劉季述偽造的昭宗詔書,可以瞬間摧毀朱溫的法理根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朱溫身邊的幕僚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妥協、合作,反對朱溫勤王。
已經退休的前宰相張浚,也夥同劉季述的哥哥劉重楚前來遊說朱溫,勸他與劉季述合作。
除此之外,劉季述派養子劉希度、親信李奉本等攜帶偽造的昭宗誥諭,裡外配合著哄騙朱溫,說昭宗也有意禪讓給朱溫。只要朱溫公開支援新君,等時局穩定之後,就把江山社稷禪讓給他。
勤王舉義真難,宦官的糖衣炮彈真香,左右智囊一致慫恿……似乎與劉季述閹黨同流合汙,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然而朱溫還在猶豫,即便在面對令他垂涎三尺的誘惑面前,他還是沒有最終拍板。因為他在等一個人,這個人的態度將決定他最終的決策。
【朱溫的左膀右臂】
這個人是朱溫最重要的智囊之一,他的名字叫李振。
李振,前潞州節度使李抱真之曾孫,其祖父和父親均官至郡守。祖居西域,姓安,因恥與安祿山同姓,而改姓李。
李振同樣有著“屢試不第”的勵志標籤,壯志不得酬,後投筆從戎,從禁軍中升遷,終於得到了一個“台州刺史”的位置,正當他美滋滋地赴任台州(今浙江臨海)時,趕上了董昌在浙東稱帝,不能赴任。
鬱郁西歸,途徑汴州時,投靠了朱溫。朱溫任人唯才,不看學歷、不看工作經歷,簡單面試交談之後,發現此人是個難得的奇才,於是大加提拔,很快就在吞併鄆州之後,將他任命為鄆州天平軍節度副使。
之後,李振的實質工作就是朱溫的“外交官”,四處遊說,縱橫捭闔,在這條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為朱溫辦成了不少大事,深得朱溫信任。此番,又是作為“駐京辦主任”出訪長安。
宦官劉季述發動政變的時候,李振就在長安。
劉季述在政變前,曾派侄子劉希正試探李振的態度,說皇上昏庸無道、濫殺無辜,所以我們打算行廢立之事。
李振駭然,當即表明了立場,堅決反對廢立之事,“百歲奴事三歲主!”隨後,李振離開長安,返回汴州。幾乎在同日,劉季述等人發動了政變。
這位“駐京辦主任”對長安方面的情況有深入而準確的瞭解,所以他的意見將直接影響朱溫的最終態度。
李振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清君側。他知道朱溫是被劉季述的謊言所矇蔽,以為按兵不動、乖乖聽話就可以得到大唐天子的“禪讓”。於是,李振換了個婉轉的說法,說自古以來,宮廷內部生亂,都是霸者成就大業的機會,現在,幾個閹人幽辱天子,您若是不征討,將來還怎麼能號令天下?
朱溫還在猶豫。
“將來幼主一旦得到天下公認,國家大權就落入宦官之手,您就等於主動躺在別人的案板上,甘做魚肉。”
朱溫終於頓悟,大罵前宰相張浚,“你這是往溝裡帶我!不就是想透過攀附我和閹豎,再當一回宰相嗎?”隨即下令拘捕了劉希度、李奉本,再派心腹蔣玄暉和李振一同返回長安,找崔胤商量撥亂反正的辦法。
直至此時,朱溫也沒有公開自己的立場。朱溫是是做了兩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