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181章 一盤大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1章 一盤大棋 (2 / 2)

毒辣的眼光,犀利的點評,精準的預判,這是李克用的政治智慧。

如果“權重則怨多,勢俟則釁生”這十字評語能夠傳到朱溫的耳朵裡,朱溫一定會發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李克用”的感嘆。

【同床異夢】

連遠在河東太原府的局外人李克用都能把長安塵囂看個通透,崔胤和朱溫難道真的會是當局者迷?當然不是。大家半斤八兩,彼此彼此。

相比於崔胤的明目張膽,朱溫顯得較為溫和,除了阻撓趙崇、王贊擔任宰相之外,幾乎沒有對中央朝政指手畫腳,只是幫自己的親信討要了一些地方官職,如長子朱友裕當華州鎮國軍節度使,侄子朱友寧遙相容州(廣西)寧遠軍節度使(有名無實的空頭銜),表奏李繼昭為秦州天雄軍節度使(同樣是有名無實),順便騙了一個“天下兵馬副元帥”的空頭銜而已。

這可不是朱溫的良心發現,也不是出於顧慮,他在佈設一個更大的棋局,用崔胤這枚棋子來下一盤大棋。

簡單來說,就是把崔胤當成“二元傀儡”。既然獨攬大權是崔胤夢寐以求的政治野心,那麼朱溫就放任其施展拳腳,成全他。也正是由於朱溫的支援和默許,崔胤才能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完成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

表面上看,昭宗和大唐中央政府淪為了崔胤的傀儡,實際上,朱溫則要把崔胤變作自己的傀儡,從而實現對中央朝廷的間接控制。就像俄羅斯套娃。

這樣做的好處是,崔胤將替朱溫揹負起所有的指責和罵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全都痛恨崔胤的跋扈不臣。

如果崔胤繼續聽命於朱溫,那麼他將疲於永無止境的政治清洗,從而引起更大的怨恨謾罵,如抱薪救火,最終難逃自焚厄運;而如果崔胤企圖擺脫朱溫的控制,那麼朱溫將上合天意、下順民心,為國除賊、為民除害,拿掉崔胤,成為清君側的靖難英雄。而不管是哪種結局,朱溫都會擁有大權獨攬之利,且享有社稷英雄之譽,真正名利雙收。

李克用明白,朱溫明白,崔胤也明白。

崔胤要做的,就是在變成棄子前,羽翼豐滿,像劉仁恭擺脫李克用那樣,擺脫朱溫的控制。

朱溫與崔胤的狀態用一副網路流行插圖就可完美詮釋,兩個戴著微笑面具的人互相握手示好,上身亦微傾做謙卑友好狀,而背後卻都拿著一把尖刀。

這對兒各懷鬼胎的拍檔,究竟誰會笑到最後,還讓我們拭目以待。

朱溫留下了精銳步騎兵一萬人,進駐原左、右神策軍營房;命侄子朱友倫擔任皇宮禁衛軍總指揮官;命親信張廷範當御花園管理官(宮苑使),王殷當皇城管理官(皇城使),蔣玄暉當街道管理官(街使)。

乍一看,似乎只有朱友倫掌握令人生畏的兵權,但千萬不要忽略了後面的三個“使”,不要望文生義,以為他們就是園林局負責人、城管大隊長、街道居委會主任,實際上的官職許可權比這大的多,他們的實際許可權應該理解為今天的公安局長、武警特警大隊長、民兵及更加無孔不入的特務情報頭子。全是強力部門。

如此一來,朱溫的黨羽遍佈長安城內外,嚴密監視著中央朝廷的一舉一動。

隨後,朱溫為了“避嫌”,特向昭宗告辭,率主力部隊返回汴州。

昭宗先在壽春殿設宴餞行,又在延喜樓二次設宴餞行,以表達對大功臣的戀戀不捨之情。當朱溫正式離開的時候,昭宗登上高臺,揮淚告別,並命令朱溫就在樓前上馬,而不必步行出宮門後再上馬,這是昭宗能給予的最高禮遇了。

還不夠。

昭宗又親自為朱溫賦詩,作《楊柳詞》五首,歌頌其功德;朱溫亦作詩呈獻。這還是祖宗給留下的“規矩”,實際上這些陳詞濫調的詩早就由翰林學士們提前作好,兩位主角提前背好臺詞,然後適時“親自”作詩,歌以詠志。

隨後,文武百官在長安城東的長樂驛排班恭送,歡送朱溫返鎮。而宰相崔胤則是長亭更短亭,單獨把朱溫遠送到灞橋,再設一宴,為主子開小灶餞行,一直喝到半夜(二更)才返回長安。

昭宗竟然也沒有入睡,他苦苦等著崔胤回來,然後第一時間召見崔胤入宮,問朱溫的安。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即令置酒觀歌舞,直到四更時分才撤席。這是最高規格的禮遇,以示對朱溫的尊敬和關切。同樣,仍是祖宗留下的規矩。

不過,我更願相信昭宗在心裡默默哼著《送瘟神》的曲調。

朱溫在臨走的時候,透過一系列的部署,完成了對長安城的控制,為將來的“大事”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為昭宗辦了兩件事,其一是把“人質”平原公主討要回來,其二則是委託昭宗給河東李克用寫去一封調解信。

朱溫奏報昭宗,說自己與李克用之間原本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過是因為一點點小誤會,加之那時年輕氣盛,不成熟、不懂事罷了,請陛下派高階官員前去河東,幫我給李克用同志捎個話,冤家宜解不宜結,我願與他相逢一笑泯恩仇,從此冰釋前嫌吧。

昭宗當然樂得其所,立即派特別調解員攜帶厚禮前去太原府,慰問李克用,並轉達了朱溫打算與之和解的意思。

面對朱溫主動投來的善意,李克用只是冷冷一笑,說道:“這孫子不過是打算進攻青州了,怕我從背後搞他罷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