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讓那八位親王親自登門,到韓建那裡解釋。
韓建依舊是避而不見,還上疏說八位親王忽然到訪,動機不明,我不敢跟他們見面。
最後,韓建提出了自己的條件:禁止親王典兵,並將親王軟禁。
他的理由是親王應該主動避嫌,不能掌握兵權,更不能參與朝政,要效法祖制,讓親王們居住在十六宅。十六宅,軟禁親王之皇家大院。
親王是昭宗的探路石,是他借力打力、迂迴奪取兵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不能輕易放棄。只能跟韓建虛與委蛇打太極,片兒湯汆丸子。
韓建二話不說,率領精銳部隊包圍了皇帝行宮,武力威脅。在軍隊的撐腰下,韓建得寸進尺,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新設立的安聖、保寧、宣化等禁軍營必須裁撤!
在武力威脅下,昭宗不得不答應下來,於是,安聖、保寧、宣化等新軍就地解散,親王們收歸十六宅軟禁。
至此,由昭宗親自統領的禁衛親軍,一個不剩,全部化為烏有。
韓建苦口婆心,教導昭宗,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為了皇家的江山社稷而著想,切不可飲鴆止渴,不能被眼前的藩鎮割據迷惑了雙眼而忽略了親王的潛在危害。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本朝前有“永王之亂”,近有“李熅之亂”,外邦吐蕃之亂……無一例外都是擁佐皇族宗支以維繫四方人心。藩鎮頂多是割據一方,而親王卻能斷了整個江山!
所以,韓建提出,為了不給番邦外族和別有用心的人留有可乘之機,還要把之前外放到地方上的親王也招回來,一同軟禁在十六宅。
於是,被昭宗散播到地方上的希望火種也被掐滅。
之後,韓建又提出要誅殺捧日都頭李筠。“三鎮犯闕”時,李筠護駕有功,功居第一。韓建要殺他,理由呢?
沒理由。
殺宰相杜讓能的時候有理由嗎?殺宰相韋昭度的時候有理由嗎?
現在是我韓建挾天子了,也該讓我過過癮了,看李筠不順眼,這個理由行嗎?
於是李筠被斬首。
其實理由是有的,正因為李筠功居第一,所以才要殺他立威,向所有人傳遞一個訊號:連他都能殺,還有我韓建不能殺的嗎?但這個理由太齷齪,還是給出“看著不順眼”吧,雖然混蛋,但好歹霸氣。
這還不算完,韓建又以巫醫方士蠱惑聖聽為由,請下令禁止此類人員再進入行宮。
昭宗一一答應下來。
最後,韓建又奏請將德王李祐立為皇太子。
《勤王錄》記載了這一段歷史,說韓建上疏求立儲君,以固國家根本;親王也被軟禁在十六宅,避免了皇族內部奪權紛爭;禁止歪門邪道的大忽悠接近皇帝,以避免了“文成五利”之輩再也不能迷亂聖心,皇上從此耳清目明,心智豁然開朗,遠近內外一片交口稱讚,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