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德軍】
李克用挫敗了張浚圍剿河東的計劃,鞏固了河東,繼而對老冤家赫連鐸發動攻擊,並最終將其吞併,赫連鐸投奔了盧龍李匡威。
掃清了北部障礙之後,李克用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在李存孝的建議下,河東軍以東昭義為跳板,東出太行山,進攻鎮州成德軍。
成德軍節度使王鎔,還不到20歲。
王鎔的祖上是回鶻人,阿布思族,名叫五哥之,在首位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帳下做騎兵將領,五哥之的兒子叫末垣活,其後被李寶臣手下的一位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故而冒姓“王”,末垣活的兒子就叫王升朝。
王升朝的兒子叫王廷湊。王廷湊煽動兵變,殺死時任成德軍節度使田弘正,迫使朝廷任命他為成德軍節度使。那是大唐長慶二年(822),從那時起,回鶻王氏就開始割據成德。
王廷湊生子王元逵,王元逵生子王紹鼎,王紹鼎生子王景崇,王景崇生子王鎔。
其中,王元逵喜提壽安公主,成為駙馬爺。
這裡需要插播三句題外話:
一,關於這支回鶻王氏,四部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有記載,但都只是寥寥幾句話,且都在關鍵問題上缺斤少兩、互相矛盾,比如王武俊究竟是把誰收為養子。
這些矛盾之處已經無從考證,也沒有必要考證。按照本書的歷史觀,完全可以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總之,回鶻阿布思部落的一個叫“五哥之”的人,生了個叫“末垣活”的兒子,然後生了個叫“王升朝”的孫子,祖孫三人中的某人便是王武俊的養子。
二,回鶻王氏是奴隨主姓,因被王武俊收為養子才冒姓“王”;王武俊,契丹怒皆部落族人,是李寶臣手下重要將領,也是李寶臣的親家,王武俊的長子王士真娶了李寶臣的女兒,契丹人王武俊如何得到的“王”姓,難以考證。
李寶臣,原本也不姓“李”,他是奚族人,最初被某張姓將領收為養子,故而冒姓“張”,取名張忠志。後來又被安祿山收為養子,於是改姓“安”,並在“安史之亂”前期為安祿山立了大功,之後棄暗投明,投降朝廷;之後又背叛朝廷,投靠史思明;史思明死後,又投降朝廷。
“安史之亂”被完全平定之後,朝廷認為這位三姓家奴實在忠心可嘉,於是封他為趙國公,賜其軍號為“成德軍”(成德軍的由來),賜其丹書鐵券、免死金牌,賜他國姓“李”,賜名寶臣。
總之,他們改名換姓就像我們更換網名一樣。姓什麼不是吃飯呀。
三,王廷湊喜提壽安公主的時候,有位仁兄義憤填膺,痛斥這是朝廷對藩鎮軍閥的妥協姑息,把這次公主下嫁比作“和親”,是非常屈辱的政治婚姻。為此,這位仁兄還寫詩一篇,用以諷刺挖苦,批評鞭撻。
這首詩還被收錄進《全唐詩》,題目為《壽安公主出降》,這位仁兄的名字,叫李商隱。
其實,在當時,皇帝的女兒是很愁嫁的。朝臣皆以迎娶公主為恥,士大夫階層清高自傲,恥於依靠裙帶關係升遷,駙馬爺通常被視作軟飯男,是天底下最大的上門女婿,被文官集團一致鄙視排斥。
唐宣宗想嫁公主的時候,全體士族子弟都像避瘟神一樣,場面一度很尷尬。在宣宗的另一位駙馬鄭顥的軟磨硬泡之下,於琮終於以鼓起勇氣,視死如歸地答應下來,最終迎娶了廣德公主。
士族子弟娶公主,你們罵人家是吃軟飯的窩囊蛋;藩鎮子弟娶公主,你們罵人家欺凌中央……你們這幫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