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29章 高駢治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章 高駢治蜀 (2 / 2)

“短陌錢”簡單易行,效果顯著,故而一直沿用到了民國初期。因為金屬貨幣(如銅)存在金屬產量的先天限制,流通量存在著不可突破的天花板,並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不方便攜帶等缺點。

直至紙幣的大量使用,“短陌錢”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只可惜古代的中國人並沒有把金融問題提煉出來,沒有把金融作為一項單獨的學問。經史子集,罕有金融一席之地。

而高駢,更不可能洞察其中深邃的道理。他只知道,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一千文就是一千文,八百文就是八百文,怎麼能用八百文當一千文呢?想騙人?門兒也沒有!給我改!

廢除“短陌錢”的,高駢不是第一個,早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就曾下詔廢除“短陌錢”,規定必須使用“足陌錢”。其結果是適得其反,人們紛紛藏匿貨幣,進一步縮緊了市場流通性,貨幣急劇緊缺,以至於到了後來,人們用35文當100文,比之前更短了。

歷史已經為高駢提供了前車之鑑,使用粗暴的並且與客觀趨勢相悖的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只會讓市場形勢更加惡化。

然而高駢還是重蹈了覆轍,一夜之間就把西川地區的經濟搞崩潰了。

用現在的話說,西川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全線崩潰,一夜之間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人為造成了通貨緊縮,西川經濟重回史前文明。

西川經濟大蕭條,百姓們基本的生活都難以得到保障,人情窘迫,“錢荒粟帛賤如土,榷峻茶鹽不成市”。

高駢又採取了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妄圖繼續用行政手段強迫經濟迴歸正軌,異想天開而又粗暴無情。

經濟危機使得巴蜀人民怨聲載道。

當地還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上一次(870)南詔入侵的時候,前瀘州刺史楊慶復為了抵禦南詔而招募敢死隊,凡是加入敢死隊的,一律破格提拔,並給予相應待遇。這才募集了一批勇士,拼死保衛成都,並最終取得了成都保衛戰的勝利。

而高駢到任後,收繳了敢死隊的委任狀,取消了他們的職位待遇。理由是財政緊張,府庫空虛。

人家當初可是冒著生命危險,九死一生,才換來的待遇,這是朝廷官員的承諾,代表著政府,是合法的。

試問高駢,日後倘若再需敢死隊,誰還會聽信你的承諾?

高駢的道理很簡單,“那是楊慶復答應你們的,又不是我答應的。你們找他要錢去啊。我不當接盤俠,不承認這筆債務。”

敢死隊憤怒不已。我們被耍了!

於是地方軍隊,也開始怨恨高駢。

接下來,高駢還有第三個動作:

下令把西川轄境內官員花名冊取來,不辭辛勞地仔細審查著堆疊如山的人事檔案,凡是從“吏”擢升到“官”的,一律罷免。

官,是透過科舉的國家正式公務員;吏,是臨時工,沒有學歷等特殊要求。通常情況下,吏是無法變成官的。

但是,由於西川的情況特殊,頻繁遭受南詔入侵,在戰爭時期就有一些吏被破格提拔為官。火線轉正,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情況。朝廷也是認可的。

而高駢卻一概不予承認,一律罷免,“臨時工就是臨時工,非在編就是非在編,四是四、十是十……”

當地老百姓對他不滿,地方軍隊對他不滿,地方官吏也對他不滿。

可以說,空降到西川不久的高駢,已經失去了立足西川的根基。

危險正一步步靠近,而高駢卻毫不知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