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慆斷然拒絕,說我身為國家官員,和平時期吃著朝廷俸祿,國家一旦陷入危難,怎能棄城逃走?你說的沒錯,我有妻兒老小,可一城的百姓,誰沒妻兒老小?我跑了,城中百姓怎麼辦?我杜慆誓與泗州共存亡!
不料辛讜“哈哈”一笑,說我果然沒有看錯人,剛才不過是試探一下你的態度。好樣的,我辛讜願意陪你一起為國捐軀!先容我回家與家人告別。
於是,辛讜回到暫居地揚州,與家人做了最後的告別,然後義無反顧地返回泗州。
這時候,正是前文提到,龐勳增兵一萬,圍攻泗州,一場惡戰即將打響。
泗州百姓扶老攜幼,難民團綿延不斷,以至於堵塞道路。在這條南下的長龍中,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堅定地逆流而上。他就是辛讜。
善良的難民紛紛阻止他,說亂兵要來了,大家都往南逃命,你偏要去北面找死嗎?
辛讜沒時間對他們一一解釋。沒錯,他就是去找死的,像溫庭皓一樣,跟家人訣別之後,毅然決然地“找死”。
緊趕慢趕,還是晚到了一步。
當辛讜來到泗州時,徐賊援軍已經到來,並開始對泗州城展開包圍。辛讜在岸邊找到一條棄舟,然後冒著生命危險從賊軍縫隙中穿過,居然有驚無險地進入到泗州城內。
泗州城裡,杜慆緊緊握住辛讜的雙手。這就是生死之交,這就是患難與共。
龐勳匪幫大肆招兵買馬,用非常接地氣的口號“搶錢搶糧搶娘們兒”吸引同道中人。竟然出現了父親勉勵兒子、妻子歡送丈夫、兄弟挽手……爭相應徵入伍,他們自備武器,有鋤頭、釘耙,實在找不到農具的,就把木棍削尖。
杜慆和辛讜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召集眾將官商議守城策略,並在賊軍對泗州城完成封鎖之際突然發動出城反擊,給賊軍來了個措手不及。
取得小勝之後,守軍沒有貪功戀戰,而是立即收縮排城,儲存了實力。留下城外一萬多懵逼的賊軍。
杜慆在戰爭之初,就向淮南發出求援訊號。
朝廷也終於看清了龐勳的本來面目,終於下詔鎮壓。
淮南節度使令狐綯也知道泗州對於淮南的重要性,於是貫徹執行中央朝廷的最新精神,派出一千五百精兵,由李湘統兵、宦官郭厚本做監軍,即刻支援泗州。
泗州已經打退了賊軍的多次進攻,逼得龐勳臨陣易帥,用吳迥接替李園。
新官上任三把火,吳迥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整頓兵馬,發動了一次更為猛烈的進攻,勢必要一舉拿下泗州城。
淮南援軍已在李湘、郭厚本的帶領下,行進到洪澤(今江蘇省洪澤縣西北),居然被賊勢所震懾,就地駐紮,遲遲不敢赴援前線。
泗州岌岌可危,援軍近在咫尺卻隔岸觀火。
辛讜主動請纓,願意突圍而出,到洪澤勸淮南兵加入戰鬥。當天夜裡,辛讜獨身一人,划著一條小舟,摸黑穿越賊軍封鎖線,抵達洪澤,見到了淮南援軍。
然而監軍宦官郭厚本卻拒絕再前進一步。“賊軍比我多十倍還不止,你讓我去送死嗎?”
辛讜深明大義,更何況還有朝廷敕令,難道淮南要抗旨不遵?
宦官郭厚本低沉半晌,“朝廷雖下詔,然而諸道之師尚未集結。等諸道之師與我匯合之日,必然進軍討賊。泗州……還是再堅持一下吧。”
夜很深,天很黑。辛讜必須立刻返回,因為,這是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