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君王不仁國家危矣》!
朱由校接著看下去,他的眉頭緊鎖,畢竟這個東西可真的不一般啊,這篇文章開片就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的引用,十分符合當下文人的主體思想。
張國紀看著朱由校開始看報了,覺得自己已經成功了一半,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朱由校看報,尤其是這篇文章,張國紀覺得寫得真叫一個好啊,滿滿的治國之道,若是陛下學了去那麼必將成為一代明君。
只可惜張國紀不知道這篇文章在朱由校的眼裡卻不是這麼回事。
他看到的只有滿眼的之乎者也,這種只有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才能看得懂的東西。
怪不得叫士林報,果真只有士林之人才能看得懂啊。
這與他的明報有著本質的不同,明報多是以白話為主,並且加上了簡體字作為翻譯。
沒錯就是漢譯漢的那種,並且這個翻譯朱由校特地交代了一定要用簡體字,為此他特得給明報送去了大批的繁體字對應簡體字的大辭典。
朱由校為什麼要推廣簡體字,就是為了以後的推廣義務教育而做準備。
要知道繁體字許多字都非常的繁瑣,一個字那麼多的比劃十分的不好記,可是簡體字就不同了,簡體字經過了演化之後少了許多比劃學起來更容易。
繁體字有三個缺點:第一個是比較難讀。表意字比如轟、豐,鳥這些都不是直接表示讀音的,形聲字的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第二個是難寫。繁體字筆畫多,少則十幾畫,多則三十多畫,書寫費時又費力。還有不少形近的繁體字,稍留意就會寫錯,第三個是難記,要知道漢字可是一共有近六萬多個,就是常用字也有四千多個,要一個個都記住那是相當的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要記住就更加困難了。
想要推廣教育這個簡化字絕對是重中之重的必要不可缺少條件。
但是簡化字這個東西是需要慢慢來的,於是朱由校就想到了在明報上推廣,一篇文章先用繁體字再用簡體字來一遍,這樣慢慢的讀明報的人就知道了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之間的對應關係。
沒錯會簡體字的人一般都能認識大多數的繁體字,可是認識繁體字的人卻不認識大多的簡體字,但是把兩個對照幾遍之後就十分明確了,畢竟這兩種字型都是同宗同源,又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士林報卻沒有這麼做,可能他們十分不理解一篇文章為什麼一定要再換一種字型來一遍,要知道這個紙張印刷什麼的可是需要銀子的。
看完了這篇文章之後,朱由校有些沉默了,眉頭皺起看起來滿滿的心理事。
張國紀見此頓時心裡一喜,覺得陛下一定是認可了這篇文章,不然也不會進入沉思狀態,我就說嘛這篇文章寫得如此精彩,陛下怎麼可能無動於衷。
其實張國紀並不知道朱由校根本看不懂上面寫的是什麼,反而覺得困了。
不過他在思考的事情比這篇文章重要的多得多。
輿論!
這些人還是重視到了報紙的威力。
所以他們也辦了起來,雖然看起來不如明報,可是朱由校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如果自己放之任由發展,那麼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士林報必將成為心腹大患。
因為這關乎朱由校的大布局。
報紙是什麼?報紙乃是自己的喉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