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朝兩人擺擺手後問埃爾文道:“你有經紀人嗎?”見埃爾文搖頭,他又問道:“入演員工會了嗎?哦,我這是廢話,你還不夠格,而且也沒那條件。”
他回頭對羅尼和簡森道:“你們兩位副導演應該也沒有經紀人的,對嗎?”
“當然,就算可以我也不要經紀人,他們都是吸血鬼。”羅尼笑道。
簡森則說:“我可不這麼認為,有了他們,你的工作就簡單多了,是這樣的吧?雪莉?”
雪莉聳聳肩道:“事實上,我並沒有覺得有多簡單,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工作。就算有也只是幾個小角色,跟群演差不多。”
陸致遠問道:“這裡只有你有經紀人,是威廉•莫里斯公司嗎?”見雪莉點頭,“那你叫他們抽時間過來籤合同吧,我們的電影要儘快開始。”
陸致遠知道,在好萊塢拍電影,絕對繞不開經紀公司。
雖然在好萊塢的大街小巷張貼的都是演員的面孔,但經紀人才是好萊塢娛樂圈引擎得以正常運作的潤滑油。
他們挑選出好的劇本,交給自己的客戶(無論他們是演員、導演還是製片人),然後與電影製片廠簽約,這樣電影才能進入製作。
在這個需要合約就像需要氧氣的城市裡,他們就是所有合約的製造者。
他們將自己的客戶也就是導演、明星和劇本粘合在一起,提高客戶及自身的報酬。
至於電影製片廠的老闆剩下的工作工作,就是籤支票。
而此時的好萊塢,最大的經紀人公司就是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
它在好萊塢一家獨大,成立至今已有75年曆史,也是好萊塢唯一的一家百分之十公司,意指所有客戶的收入有百分之十是這家公司的,其逼格與強橫由此可見一斑。
也正是這種心態讓這家公司逐漸開始自滿,加之60年代電視興起之後,這家公司每年可從電視業拿走700多萬美元,於是公司上下更是認為可以在好萊塢隻手遮天,行事更是無所顧忌。
終於在1975年,五個被開除的年輕人靠著36000美元的貸款和21000美元的存款以及兩輛汽車,開起了創新藝術家經紀公司。
同年創新管理協會與國際著名經紀公司合二為一,成立國際創新管理公司。
這才有了七八十年代好萊塢經紀人公司三國鼎立的局面。
陸致遠叫張金標自去前院,他帶著四人走進辦公室。
“現在我們這部電影的劇本和故事板都已經準備好了,主角和女配角也已到位,剩下的就是攝影師和場地,這個我下午會去找人想辦法。羅尼、簡森你們好好看看故事板,根據故事板把我們拍片的進度排出來。雪莉,你幫我去趟特拉華州,把公司註冊的尾款交齊,把檔案帶回來。”
已經有很多人在陸致遠面前提過,在美國,頭等大事就是交稅。一旦涉及逃稅罪,不死也要脫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