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時間,陳涵用最新改造的3D印表機列印出了28nm級別的靈魂結構體,他第一時間就帶回家準備製造一顆真正的仿生大腦。
實驗室的人還在忙碌著,他們要使用3d列印的技術,製造老晶片看看效果。
設計圖用的化為獨立自主研發的麒麟晶片,相位神經元技術想要用在新的晶片上,也要重新設計。
這個工作實驗室的人已經開始進行了,估計半個月內就能設計出來,到時候各大手機廠家在釋出會上使用的晶片,就會用上最新的技術。
大規模上市短時間內肯定來不及,目前大家還是用四星集團偷偷賣過來的晶片。
只要實驗發現沒有問題,眾多專家就會很快改進晶片廠的裝置,爭取儘快完成晶片本土化。
陳涵在自己的地下室實驗室內,組裝著一臺嶄新的電腦。
靈魂結構體並不是儲存的晶片,而是運算的晶片,儲存還是要用現在的儲存技術,而且這樣也可以讓現在的電腦顯示。
這中間涉及到一個複雜的轉換過程。
以前大家程式設計都是用的C語言,並不是機器能夠讀取C語言,實際上計算機晶片,是不能讀取任何語言的。
所有高階語言和組合語言編寫的程式碼都會透過某種方式轉換為晶片理解的指令。
深入瞭解過硬體的人都知道,晶片能夠讀取人類的程式設計,是因為其中有一個轉換機制,編寫的語言會生成機器碼,計算機語言轉換機器碼這個程式會燒進微控制器中,經過微控制器內部譯碼後執行相應的運算。
要讓靈魂結構體可以運算編譯,實際上也需要一個這樣的轉換器。
而語言自然就是腦電波翻譯器,經過陳涵這些日子的研究,他已經想好一套辦法,可以把腦電波寫入靈魂結構體。
根據他的理解,靈魂結構體其實就是一個全知全能的大腦。
裡面可以包含人類能想象的任何畫面生意氣味,也就是所有的感知。
而輸入的腦電波資料,和輸出腦電波資料,其實都是最終的影象。
靈魂結構體並不是計算機晶片上的某個功能,而是一個各種處理器的整合中心,理論上說,陳涵製作一套類似於C語言編譯器的零件,加上一套儲存器,再配上原本計算機,就能得到最新版的仿生計算機。
陳涵使用最新研究的實驗機器製造靈魂結構體,其實只是想知道現在研究的裝置,能不能批次製造這種新的仿生計算機。
而他自己,可以透過異能改造出最新結構的靈魂結構體和海馬體結構。
他現在使用的配套海馬體結構,就沒有用3D列印的方式,而是靠異能利用相位神經元技術製造的微小產品。
機器列印的智慧核心是臉盆大小的球體,而陳涵製造的海馬體結構只有手掌大小,今天要是測試成功,將來使用3D列印技術,海馬體結構應該也要變大不少。
陳涵將幾個零件一一焊接在一塊電路板上。
尤其是腦電波轉化為電訊號輸入智慧核心這一塊,線路多達上萬條。
因為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用具體語言程式設計。
那就相當於把陳涵和麥克合作的腦機翻譯器的翻譯編碼,全部燒製成機器語言,儲存在轉換器上。
這樣就可以反向把某個句子、詞語轉換為4種不同跳動的腦電波圖,還有橫軸腦電波圖。
相當於模擬出了大腦神經元運動時產生的資訊。
靈魂結構體依附在神經元細胞上,讀取的其實也是腦電波訊號,因為腦電波訊號本身就是大腦生物電交流時產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