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曾經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因為個頭太小被降級成了矮行星,排除出了八大行星之列。
但除了這8大行星,太陽系的邊緣,還遍佈著由岩石和冰塊組成的星體。
這些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側的星體數量眾多,它們組成了著名的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上有的星體個頭很小,容易受到附近大行星的引力擾動,例如海王星的引力就對它們影響很大。
但柯伊伯帶中卻還存在著一組運動十分獨立的星體,它們的軌道大不相同。一些星體甚至是繞太陽公轉,另一些的軌道具有偏心率極高(很扁的橢圓),還有一些軌道平面上翹,與黃道面形成了顯著的夾角。
要產生這樣的效果,一個海王星是不夠的,當然一個冥王星也遠遠不夠。
於是,有學者提出了一個假設,一定有其它大質量的星體也在某個地方暗暗發力,也就是著名的第九行星。
第九行星遲遲沒有找到的同時,另一種猜想卻慢慢盛行了起來,也就是黑洞假說。
這些人認為,造成這種詭異現象的,不是什麼行星,而是黑洞。
一般理論上的黑洞,是由恆星演化而成,也就是超大恆星坍塌之後,所有重量被壓縮至無窮小,從而誕生出的一個引力,質量,密度無窮大,體積卻無窮小的天體。
目前發現的最小的黑洞直徑都有24公里,這樣的黑洞如果放在太陽系,那引力將醒目的像和尚頭上的蟑螂一樣醒目。
所以在太陽系邊緣的這個黑洞不是正常的黑洞,而是透過另一種方式演化成的,太初黑洞。
太初黑洞不是恆星演化而成,而是高密度物質自發凝聚在一起,形成的黑洞,這種黑洞密度就不如正常黑洞大,個頭也不如正常黑洞大,被觀測到的引力場也比正常黑洞小很多。
它為什麼能穩定存在,而不膨脹開,也沒人直到,畢竟人類對宇宙的瞭解還膚淺的很。
秦悅就是知道,柯伊伯帶中有這麼一個黑洞,所以他直接就奔了過來,根據前世公開的資料,一路直奔目標點。
然後在距離黑洞尚有數百公里的距離時,他就檢測到了不正常的引力場波動。
“到了!”秦悅有些興奮,黑洞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只要投入物質,就會大量產出各種粒子,其中就有秦悅需要的量子。
有了這種取巧辦法得到的量子,就可以製造量子工業母機,然後再自己生產量子,從而正式踏入三級文明,量子文明!
不過用這種方法踏入量子文明的前提,你得是力場文明,戰艦沒有強大的力場守護,根本扛不住黑洞的引力,而量子就是產生了糾纏效應的粒子,這種東西距離黑洞稍微遠一點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做不到靠近黑洞去搜集量子,那就別想進入量子文明。
所以秦悅得先製造力場發生裝置了。
在星海中有現成的緋金,湛金,翠金,現實中沒有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