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託·貝尼尼這些天有些茶飯不思。
他從小便篤信上帝,曾經是教區的祭壇男孩,並且在天主教學校學習,如果不是那年一場洪水,他也許會成為一個牧師,而不是笑匠。
原本,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正直且誠實的人,即便哪一天承蒙主的召喚,在天堂門口也會毫無怯懦之心地告訴上帝,他是主忠誠的奴僕,並且給主的其他子民們帶來了快樂,讓他們的日子更加歡欣,方能感恩主的仁慈。
但是他即將面對的抉擇,卻有可能決定,他是否能夠在上帝面前挺直腰板。
一開始他只是想把積攢在心中多年的故事表達出來,他的父親路易吉·貝尼尼曾是一名農民、木匠和瓦匠,1943年至1945年間曾在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關押。
羅伯託想以父親的經歷作為原型,創作一部電影,於是《美麗人生》就這麼開始了。
在創作其間,羅伯特諮詢了米蘭當代猶太文獻中心的歷史顧問佩澤蒂。
這位學者曾經已前往奧斯威辛集中營超過250次,並採訪了數百名大屠殺倖存者,《美麗人生》中死亡集中營的場景和服裝,以及一些細節和事件,幾乎都是來自佩澤蒂的指點。
《美麗人生》是由羅伯託·貝尼尼和他的妻子妮可萊塔·布拉斯基婚後共同成立的製作公司梅蘭波影視製作的。
佛羅倫薩球隊的東家,義大利著名電影發行公司切奇·高裡集團對該專案也有少量投資,並且負責該電影的義大利本土發行。
《美麗人生》的製作成本約650萬美元,1997年12月20日在義大利首映,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由於大船登陸義大利較晚,兩個月內《美麗人生》在義大利收穫了35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
這對羅伯託來說,是個意料之外的好成績,而另一個好訊息接踵而來。
美國的米拉麥克斯公司想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美麗人生》的美國及全球發行權,包含後續的錄影帶等收益,作為額外的回報,米拉麥克斯的總裁哈維·韋恩斯坦先生承諾協助《美麗人生》去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這對羅伯託來說,無異於天降福音,他覺得自己多年的虔誠終於感動了上帝。
這麼多錢自然已經達到了他的心中底線,更打動他的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曾經參演過幾部美國電影,對美國電影業算是比較熟悉的,能夠得到奧斯卡的認可,也是對他奮鬥多年的事業的一種肯定。
因此,羅伯託幾乎立即就想答應如此優厚的交易。
但是切奇·高裡集團的掌門人維托里奧·切奇·高裡阻止了羅伯託的“衝動行為”,提醒他不要把自己的勞動果實便宜出售。
經過了幾周的談判,米拉麥克斯的出價已經達到了700萬美元,完全負擔了當初的製片成本,也就是說,《美麗人生》的義大利票房收益全都是梅蘭波影視和切奇·高裡集團的淨利潤了。
但是維托里奧依然不滿足,提出先讓哈維展示一下他的“衝獎大師”的技巧,幫助《美麗人生》獲取即將到來的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金棕櫚獎。
雙方達成了口頭約定。
從這些天電影節的現場反饋和一些朋友的“小道訊息”來看,《美麗人生》獲取評審團大獎是十拿九穩了。
然而變數就在此時產生了。
一家名為韋德馬克映像的美國公司忽然冒了出來,揮舞著鈔票,找到羅伯託和維托里奧,說要買下《美麗人生》的北美髮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