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間點,其實正是益州百姓最忙碌的農耕時節。
如果換成往年,怕是真沒多少百姓前來。
雖然在這裡做工賺錢,認真算起來的話,如果在這裡做幾個月的工,賺到的錢,怕是比他們一年種糧食賣的錢都要多出不少來。
但是這個時代的百姓,骨子裡有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能種的地,堅決不能荒,家裡必須要有糧食。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餓死爹孃,留下種糧。
從這句話可以見到百姓對種糧的那種執念。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這個時代,種地就是天。
所以,如果是往年的話,哪怕這裡招工工錢再高,再賺錢,都不如耕地要緊。
但是今年的情況不太一樣。
因為今年可以僱傭拖拉機耕地。
許多百姓,只需要等著拖拉機來耕地就好了,不耽誤他們來做工。
耕一畝地才需要五文錢,他們做一天工就給十文錢。
等於他們做一天工頂得上耕二畝地。
如果有牛的話,也需要兩個人合作,一天累死累活才能耕十幾畝地。
而大多數百姓家裡都沒有牛,如果用钁頭刨的話,一天能刨半畝地就算不錯了。
所以,來這裡做工,絕對是無比合算的一件事情。
因此,聽到招工的訊息,無數百姓都跑來應聘。
不過先期工作,需要不了這麼多人,第一批他們大概招收幾百人就夠了。
……
接下來,因為人手足夠,並且有著蜀王李恪的都督府大力支援。
先期的進展速度很快。
首先是磚瓦窯,一個月之後,已經可以源源不斷的燒出磚和瓦來了。
而工廠的一期建設工程,地基還有排水系統,早就已經挖好。
等磚瓦出窯之後,便開始快速修建。
這個時間,蘇長生就必須每天都在現場盯著了。
廠房的設計圖紙,蘇長生早已經設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