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不然的話,皇城附近,怎麼可能會有空宅子呢?
這樣的宅子,都被收歸官用,一般都被李世民賞賜給手下的大臣們了。
蘇長生前往索要一棟用來重做報社用地,自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有了地方之後,蘇長生開始對宅子改造。
其實倒是不用大改。
畢竟武城村有造紙廠和印刷廠,並不需要在報社內部印刷。
印刷的任務,還有所需要的紙張,可以直接交給武城造紙廠和印刷廠就可以了。
肥水不流外人田。
報社的成立,大大增長了武城造紙廠和印刷廠的業務。
報社成立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手方面的問題了。
蘇長生在武城村找來幾個人,負責管理。
當然了,這些人,其實只是一個過度階段,蘇長生的目的,是讓馮志高快速成長,等過個幾年,整個報社,都可以交到他手裡去。
最近幾年,武城村的村民,每一家每一戶,現在都很少再做苦力了。
由老馮頭負責,讓他們每一家,都負責一部分事物。
當然了,這都是根據他們的能力來的。
千人千面,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管理的。
但是所有適合管理的,人品不錯的,都是重點培育物件。
只要有這方面的才能,武城村就一定能夠培養出來。
因為最近幾年,武城商行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
崗位簡直不要太多,還怕培養不出人才來?
武城村不但培養自己的人才,同時還積極吸納人才。
當然了,但凡是被吸納進來的人才,首先一定人品必須過硬。
現在報社還沒有成立,蘇長生先調集幾個管理人才過來。
既然報社是由蘇長生一手創辦的,那麼蘇長生就不能讓報社落入其他人之手,必須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然後,就是一些編輯方面的人才了。
這些人,教育部那邊,蘇長生調集過來一人,農業部那邊,蘇長生同樣調集過來一人。
這兩人,專門負責前面兩個板塊的文章。
他們自己寫也好,或者是由他們各自的部門寫也好,哪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這兩人只是借調,編制仍然在他們原部門,但是工資是在報社這邊領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