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紛亂不斷的同時,乾國內部也沒閒下來。
因為新黨一直聲稱變法是由秦構支援的,是秦構的想法,所以剛變法時風頭無兩,可之後寇謙帶著新黨人努力了許久,也沒辦法把舊黨人排擠出朝堂。
那些官員都以為秦構是不想讓新黨人專權,才故意留著舊黨,根本沒想到秦構是真的不管政事了。
時間久了後,兩黨之間的黨爭什麼結果都沒有,雙方也都明白了,秦構這是要等變法結果出來,確定新黨搞出來的那一套東西到底是好是壞才去處理人。
意識到這點後,新黨的動作一下子謹慎了許多,王安石在返京時就憋了一肚子的政策等著上馬,可他也只能一步步來,先想辦法證明那些政策效果不錯再說。
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王安石把自己亦徒亦友的呂惠卿調去知江寧府,準備在江寧府試試自己的政策到底可不可行。
江寧府地處江南,除了江寧外,之前還叫過建康,金陵,這個地方作為整個江南最繁華的地區,在秦構要給江南修路時,拿到的修路專款最多,前來修路的廂軍最多,進度也最快。
呂惠卿原以為自己當江寧知府,是來讓江寧變得更加繁榮的,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到江寧後,最緊要的事竟然是抑制土地兼併。
雖然大乾和前朝不同,基本上可以算是放任土地兼併的,但有腦子的人都清楚,土地兼併一定是要抑制的,所以稍微有些抱負的官員都會在這上面努力一把。
江寧府在大修石路的情況下,那些修路的廂軍和勞工,以及修路所需要購置的大批材料,給江寧府帶去了大量銅錢。
然後這些錢兜兜轉轉,大部分都到了江寧府原來的大地主和豪商手裡,這些人有了錢,只拿其中很少一部分錢拿去賺更多的錢,大部分錢都拿去買地了。
這就讓家裡就只剩下一兩畝地,掙扎求生的農民日子更難過了,為了讓那些人把自己的地賣出去,那些大地主和豪商是無所不用其極。
更讓呂惠卿毛骨悚然的還有一點,江寧府繁華了那麼多年,好兼併的土地早就兼併了,現在家裡有一兩畝地的農民基本都是之前家境不錯的人。
並且對如今的江寧府而言,那些家中有十幾畝地的百姓,哪怕再怎麼辛勞,也只能愈發貧困。
之前江寧府每月大概有近千畝地被兼併到那些有百畝地以上的大地主手中,而在呂惠卿調任江寧之後,才到中旬,就已經有近五千畝地被兼併出去了。
大量土地兼併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口流失,畢竟在地主豪商面前,農民是沒有議價權的,拿不到多少錢。
那些錢沒辦法再置辦產業,城裡的營生又養活不了這麼多人,給人當佃戶都不行,因為江寧府的佃戶已經夠多了。
那些失地農民只能帶著原本就沒有多少的家當,以逃難的姿態離開江寧府。
發覺江寧府情況和自己預料的很大出入後,呂惠卿連忙給王安石寫信,陳述江寧府近況。
託秦構給自己後宮中的女人收攏各種好東西的福,江南路也有送新鮮瓜果的快馬,這些人給官員們捎些信件也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