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咩他們這些西夏將領早就把李諒祚的心思揣摩透了,知道李諒祚死撐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害怕在他們面前丟了臉面。
可要是李諒祚的政治能力再強一點,或者經歷的事再多一點,他就會知道皇帝已經不算是人了,臉面是人需要的東西,皇帝需要的只是讓手下對他言聽計從。
李諒祚身為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皇帝,原本在那些將領心中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如果他像秦構一樣敢於決斷大事,自己拿主意把梁氏獻上去。
或者是孤注一擲,傾西夏國力和大乾拼死一搏,賭一把遼國不會插手瓜分西夏,那也是個決策。
只要結果不是太差,他在西夏群臣心中的形象就壞不到哪去,至少那些臣子們都會知道自己的皇帝是個有主意的人,遇見什麼事都會先考慮他的想法,而不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與想法。
現在漫咩以及其他官員商量的只是怎麼給李諒祚一個臺階下,以後商量習慣了,可不一定會商量什麼了?
“王上,古有勾踐臥薪嚐膽,如今王上舍棄梁氏,帶我西夏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定能一雪前恥。”
“王上,梁氏一女子而,只要王上願意割愛,我西夏國民見大乾敢如此輕慢西夏,家家戶戶定以乾國為生死大敵,待外聯遼國後,王上若想雪恥,定輕而易舉。”
話說得好聽,李諒祚又不傻,別說普通的党項人了,就是他的親軍在知道他把自己老婆都送給別人後,肯定只會覺得他窩囊,幫他復仇什麼的也就是這些人嘴上說說。
所以李諒祚說什麼也不同意,可他也確實沒有孤注一擲,和乾國拼個你死我活的魄力。
正當李諒祚沒什麼主意時,漫咩發話了,“王上,梁氏乃漢人,不宜當我西夏國後,王上可先廢后,之後讓梁氏來去自由。”
李諒祚臉皮抽搐了幾下,漫咩這主意根本就是在掩耳盜鈴,也就騙騙什麼都不知道的黔首,在他們給李諒祚面前留一塊遮羞布。
但主意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漫咩表明的態度,身為李諒祚的鐵桿支持者,就連他也想著讓李諒祚獻上樑氏。
思慮許久後,李諒祚只能嘆氣道:“派人去傳信吧,就說我西夏願意派梁氏進京覲見,讓他們收兵。”
然而發了大財的西軍可不願意先收兵,折克行直接對李諒祚的使者明言,“梁氏到他西軍之日,才是收兵之時。”
“寡人都已經如此忍讓了,那折克行怎敢得寸進尺,徵兵,給寡人徵兵,十六歲以上男子都給我陣前聽命。”
要是李諒祚早點有這個覺悟,說不定西夏群臣還會執行下去,可他之前已經暴露出自己沒有主意,現在只是在說氣話而已,那西夏群臣自然要勸回去。
被再三苦勸後,李諒祚也只能認了這個結果,讓梁氏連夜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