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大米他們是吃的起一頓兩頓的。
娃兒在家裡也是要吃米飯的,去村塾吃不是一樣?三十斤包穀面三十斤大米不多,剛剛夠娃子吃。
至於肉,他們擱家也是一月裡要吃上好幾回的,娃兒不吃?
一百八十文算下來也就是娃子一個月吃六十文的肉,四斤肉的事,不多。
單算是不多,也都合理,可加在一起一兩銀子,就有些叫人肉痛了。
三個月一兩銀子,一年就是四兩銀子,娃子讀一年就可以娶個媳婦了。
對了,因著日子好過起來,他們這十里八村的風俗也變了,討媳婦從前二兩銀子就夠,現下也要四五兩了。
不過,娃子在家也是要這麼吃的不是?
腦子轉得快的,想得通這樣他們是劃得著的,娃子能讀書識字,就是最划算的。
是以,很多人當時就裝好了口糧帶著往村塾來了。
三個先生只管授課的事兒,自然不管這口糧的瑣碎事,村長就接了這活計,口糧他鎖好了管著,每日給做飯的婦人拿就是了,再有賣肉,他每天早上溜達著往淮水河灘去買就是了。
這口糧給其他誰管著,村人都要怕萬一摸斤偷兩的順回去就咋辦?
但村長管著,他們就放心了。
至於做飯的婦人,村長也找好了,賈良田的小媳婦洪氏聽說村塾要招做飯的婦人,就先跟村長說了,村長一聽她願意,哪有不同意的?
這洪氏就定好了,剩下的一個,村長腦子裡把滿村的婦人過了過,嘴巴消停的,做事賣力的,幾乎都在許家作坊做著工呢。
那就往年輕的這兩年剛嫁進來的找,這就讓他找著個合適的,許老汪的大孫媳婦,也就是潘氏的兒媳婦。
是老許家的親戚,人也合適,正好了。
這工錢畢竟是許三花出的,所以村長選定了人還是來給許三花說了一聲,許三花不管這個,倒是跟村長提了一句,女娃子也能讀書識字,村塾也可以收女娃子。
村長一聽,女娃上學?
誰家願意?
雖然心裡琢磨,但他還是在各家各戶來送口糧給娃子報名時提了這句。
大多數人一聽就扭頭了,男娃他們咬牙送來了,女娃還送來?那可算了。
但也有人家家裡娃子少的,日子也過起來的,想著老許家的六花,可不就是因為識字所以才能跟鎮上的秀才定了親?
要是他們家的女娃也識字,以後親事都要好說些。
疼女娃的人家心裡自然有一本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