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謙虛了,一定要好好請教。”
耶哈亞讓出了主位,林嶺東卻不願坐,寒暄了一番之後,讓材料員小張往旁邊挪了一點,在陳院士旁邊坐下。
鉻礦石什麼的,瞬間就不香了。
他說要請教,那就是真心請教,居然開口就說道:“抱歉啊陳老,雖然專業不太對口,可我是做貿易的,對這方面還挺感興趣,國內呢,都開始上馬6寸晶圓的專案了麼?是哪個廠子啊?”
晶圓,製作晶片的主要材料。
也是半導體產業的最主要材料。
從1947年威廉肖克利發明第一根電晶體開始,人類進入了一個“矽”文明時代,對電的利用,不再是點亮一個電燈泡,進入了微電子時代,各種小巧的家電裝置,電視機,收音機,手機電腦都不離開“矽”的支援。
美國最大的電子工業園,就叫矽谷。
晶圓呢,簡單來說就是最高純度,單一晶粒的矽,提純達到99.999999%,用來製造晶片。
任何積體電路都離不開它。
晶圓的尺寸越大,蝕刻的電路越多,越精密,越複雜。
到90年代,半導體技術都已經很成熟了,以ibm,英特爾為首的一類科技公司,已邁進了cpu時代,已經能生產12寸晶圓,採用0.6微米的蝕刻技術,在一塊指甲蓋的晶圓上面,刻下320萬個電晶體,生產奔騰處理器,馬上就要進入個人電腦時代。
而我國,蝕刻技術慘不忍睹。
晶圓也只能生產3寸。
達到6寸的水平,已經是灣灣和歐洲的水平。
矽,是人類歷史上利潤最高的半金屬,它的利潤平均能達到一萬倍以上,二兩沙子就能做出部電子遊戲機,在河沙當中就可以大量提取。
但怎麼提取也是個難題。
原材料堪稱無線,全憑技術,是個純技術活兒。
掌握了就是財富密碼。
如果林嶺東記得沒錯,這得2000年左右,解決了單晶爐的熱屏障技術,石墨加熱,石英坩堝的泡沫隔熱層,隔熱防腐液,還有關鍵的數字化控制,才能上馬6英寸的專案,難道是自己out了?
陳院士卻是老臉一紅,擺手道:“八是八是,向處長給我臉上貼金吶,造是能造的,可離上馬還早得遠吶,科技進步是一個系統工程,實驗室和工業量產還有很大的距離,好多問題都沒解決呢,只能是水中望月,霧裡看花,吾也一知半解而已。”
講完,卻又刻意的補充一句。
“造,還是能造的哈,就是技術粗糙了些,不敢跟人比。”
向處長在旁邊滿頭黑線,這個臺拆得夠徹底的。
林嶺東卻是輕鬆了些,豈能聽不出言外之意?只是實驗室製備了,那距離工業量產的確還遠,他剛剛打算上馬這個專案來著,作為一個重生人士,他怎麼會放棄晶圓?
實際上晶圓技術不是秘密,曰本灣灣技術都不差,華國無法掌握這一項技術,只是因為封鎖,然後起步慢了,市場被侵佔完了,輸在了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