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設計理念的不同,直接影響的就是整體框架的佈局。
鴻蒙使用的是微核心,安卓則是單核心,相比於安卓的單核心,鴻蒙的微核心更加安全,並且在微核心中可以自由加入各類模組,而單核心中可以自由修改的範圍很小。
只能說華為借鑑了不少安卓的開發經驗在結合自己的研究以及當下大環境下最終倒騰出來的產品。
並不存在鴻蒙是安卓兒子的這種說法。
而且華為最難的也不在開發技術上,而是在生態上。
做一個作業系統,技術上不難,生態才是核心。生態涉及的廣度、深度和複雜度遠遠超過所有的單個技術。
安卓有約2000萬開發者,iOS有約2400萬開發者,而鴻蒙的開發者只有區區百萬,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對於作業系統這類底層平臺而言,軟體使用量、市場佔有率是它能否活下來、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而16%的市佔率則是一個生死線。
金三石算過,為了邁過這16%市佔率的生死線,假設鴻蒙2021年上市,那華為在2021年需要完成的目標是:搭載鴻蒙的裝置數量需達到3億。
其中,自有裝置佔2億,生態合作伙伴的裝置數量為1億。
這個數量可不少。
尤其是在手機市場殺的難解難分的情況下,做出這種決定可是要下很大的決心的。
目前,國內主流的手機廠商均沒有明確表示生產的手機會搭載鴻蒙。就連剛從華為分出去的“親兒子”榮耀,似乎也不敢輕易“冒險”。
根據調查,正在被使用者們使用的華為手機大約有4.29億臺,每兩位華為手機使用者中,至少要有一位升級為鴻蒙系統,華為設立的2億自有裝置搭載鴻蒙的目標才有可能達到。
所以說華為的情況很不容樂觀,找到王晨也不過是想多增加一些勝算。
一個能夠長時間流暢的系統在面世的時候所自帶的優勢有多大,華為心裡很明白。
這不光能夠帶動消費者更換系統更能促進自家的生態不斷擴大。
也就是在金三石剛剛抵達華為總部的第二天,王晨就給金三石發了個封郵件。
這是自己琢磨半天后給出了一個大概預估。
字沒多少就一句話“能弄,半年左右,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王晨到底是沒敢寫百分之七十,鴻蒙所覆蓋的面太廣了,哪怕是用自己獨家的演算法也很難頂住。
畢竟第三方開發者的實力參差不齊,要是本來開發的軟體就很垃圾並且拖慢算力,自己的演算法再牛逼所起到的效果也就那樣了。
而且王晨琢磨就算華為真的將這套萬物互聯的系統給推廣開了,能夠真正享受到的怕是也只有中端以及高階的手機。
&nmm,所實話有點勉強....
(喜歡的同學點點關注,愛你們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