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讀過當地的史志,發現其實山西很多地方曾經也有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
水土流失非常大。
在戰國時期,此處為晉國舊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他們瘋狂的砍伐樹木,開墾良田。
在黃河周邊,把許多的土地都變成了耕地。
這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而這種水土流失,使得黃河水經常發生氾濫,導致下游時常發生水災。
不過這種情況卻被偶然的一個事件給解決了。
在秦國成立之後,秦國西邊的鄰居西羌國經常騷擾大秦國的邊境。
位置在山西以西的邊境。
那個時候的西羌國不像現在已經被扶蘇給徹底制服。
當年的西羌還是非常強大的。
國土面積已經延伸到了山西地界,而當時山西的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出山西跑到內地生活。
這樣一來那些耕地自動的退耕還田,反而使得那些土地恢復了舊貌。
經過十幾年的修養,竟然治理了水土流失的情況,下游的水患也大為改觀。
近幾年,在西羌國被扶蘇打回西邊以後,山西便成了無人之地。
他知道這裡還是不能放棄,所以才從內地調集了很多流民,填充山西的空白。
不過現在人口已經夠了,他害怕山西人口如果繼續上升的話,他們勢必又會重蹈覆轍到黃河兩岸去開耕地。
那樣又會造成水土流失,下游的水患豈不是又會氾濫起來?
在黃土高原上可以被用作耕地的,其實只有東南部一塊。
扶蘇已經興修了水利,並且把黃河沿岸化作保護區,不允許農民開墾。
扶蘇想的是,未來要開墾南方的土地。
他知道南方還是有許多地方適宜種植水稻,如果開墾完成再加上自己的運河聯通,那麼未來糧食問題將得到徹底的解決。
最重要的是現在大秦帝國經濟主要依靠的是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