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面積還不小。
但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一戶人家可能有四十畝地。
但是這一戶人家只有兩個男丁,其中還包括一個小孩兒。
在種地的時候,他們最多隻能種三十畝地。
因為勞動力跟不上,這些農民每家每戶都種自己的地。
這也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各掃門前雪。
單一戶農家因為勞動力有限,可能他種的這些地一年的產量都不夠自己吃的。
扶蘇找人計算過,正常的一個農戶只能種三十畝,再多一個輕重勞動力的狀態下,能種到四十畝左右。
但是這四十畝地仍然不足這一家人一年的口糧。
造成種植面積小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種地的農具不是很先進。
這也是扶蘇大鍊鋼鐵的一個重要原因。
扶蘇經常到咸陽城外的工地去參加勞作。
他也發現那些農具根本就不能發揮更大的生產力。
因為扶蘇的大秦帝國現在沒有工業,和自己前世的鐵質農具來比,其實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用的都是木製的農具。
自己現在雖然已經有兩個鍊鋼廠,依然無法供給全國的鋼鐵供需求。
在此前所有的金屬冶煉只能為部隊的武器服務。
部隊士兵手中能的兵器是要優先保障的。
而製造這些兵器以後再製造農具,那就不夠了。
所以不是說大秦國的農民沒有金屬農具,而是對他們來講,青銅農具實在是太貴。
基本一個普通農戶根本就買不起。
試想他們一年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多餘的餘錢去買青銅農具。
那種東西也就咸陽城附近的貴族農民能買得起。
另外,這些農民種地生產沒有牲口的幫助。
扶蘇曾經以為在古代牛馬是非常普及的,畢竟小時候各種羊倌牛倌的詩背了特別多。
到這裡才發現除大貴族和官家,普通農戶是根本不可能有牛馬的。
尤其是牛,那都得相當富裕的人家才能有一頭牛。
那種感覺應該類似於扶蘇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一個富裕的人家有一臺路虎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