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致認為現在的投資是為自己子孫的回報。
而且現在皇帝對他們的投資回報要求時間並不算太長,五年十年就可見效。
這對於那些人來說簡直是再好不過的投資專案。
扶蘇在這些貴族們捐款的時候發給他們一個具有防偽標識的紙張。
這個紙張扶蘇管它叫國庫券。
你拿著它就證明你借給大秦帝國一筆錢用來建設基礎設施。
未來你可以拿著國庫券贖回你投資的這些資金,當然扶蘇也對他們承諾,你們也可以拿著這個國庫券在未來兌換相應的商業優惠點數。
這個國庫券就是大秦帝國信譽的象徵,也是對扶蘇政策信任的基礎。
大秦帝國本土的那些貴族看到扶蘇皇帝竟然找到外國的舊貴族為自己國家捐款,而且他們還捐款的異常瘋狂和積極,那些大秦國的貴族們紛紛坐不住。
扶蘇皇帝每天都在新聞局的報紙上描述未來商業發展藍圖。
他天天都畫大餅,說這些道路能帶來的好處以及未來的自己的通商政策多麼先進。
不過有一點扶蘇一直在報紙上強調,那就是無論對國內還是國外,商業上絕對是一視同仁。
國外的貴族和商隊來到咸陽城憑國庫券兌換相應的優惠點數。
而國內的舊貴族如果要想在這條路上獲得自己的商業利益,同樣也要向大秦帝國上繳商業稅和過路費。
這些舊貴族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生意和工廠,不可能僅把自己的貨品賣給大秦帝國百姓,他們也有出口要求。
所以出口就要上那條路,同樣也要被大秦帝國收取出口關稅。
扶蘇給出的理由是,這條路是那些外國貴族捐資建造的,不可能讓你們的商隊免費上。
所以這對國內的貴族來講,如果再不出手捐贈修路錢的話,未來勢必要在商業交流當中
(本章未完,請翻頁)
落入下風。
這些大秦帝國本土的商業貴族們此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紛紛衝到咸陽向咸陽城各個部門託關係找人想要捐贈修路款。
扶蘇看到捐贈的人多起來的時候,他覺得成立新部門的時機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