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御使李好古,聖上跟前的人。他到東都,一是為了到盧龍進奏院宣旨,二是要經東都,往幽州去宣旨。”
這是預料中的事。
聖上給都防禦使的聖旨早就到了,上言,徐迪乃盧龍自任命的藩鎮官,在東都行刑即可,不必押解長安。
這位聖上身邊的內侍臣李好古,其實就是派來的監斬官。
李好古另一個任務是去幽州,這與東都沒什麼關係,大家也沒怎麼在意。
站在人群后面的蘇元楓,心裡卻“咯噔”一下:
六郎的訊息是對的,就是不知,李好古會不會要求我大兄護送他去幽州?
前世,便是如此:
可憐蘇大郎一路護送李好古到了幽州,楊志誠不滿朝廷只給了他一個“留後”,而不是“節度使”,拒不接旨。
在與御使發生口角時,盧龍牙軍突發暴亂,直接殺了李好古、蘇元楨及十名護衛,向聖上示威。
當時楊志誠左手打劫完東都,得了豐厚物資;右手拿下河東蔚州,得了地盤人口,正是意氣風發、銳不可當之時。
聖上在王守澄的勸導下,裝聾賣啞,不但不提討伐盧龍,反而重新任命他為盧龍節度使,加封僕射,以求息事寧人。
李德裕帶頭站出來反對,支援蘇知遠帶兵討伐楊志誠,以問藐視朝廷、斬殺使臣之罪。
聖上迫於無奈只得同意,命十萬大軍征討幽州。洛陽軍發兵一萬,另外九萬兵馬從神策軍裡調撥。
王守澄身為神策軍中尉大將軍,一改態度,主動請命,領兵為蘇知遠做接應。
蘇知遠父子按照約定時間,帶兵殺入幽州,可糧草和主力卻遲遲未到,最終被楊志誠帶兵包圍,糧絕卻無法突圍,一萬洛陽軍戰死沙場。
他們並不是沒有求援。
四郎帶著求援信,突圍出來見到王守澄,卻沒想求援信莫名其妙變成了一封與楊志誠勾結、妄圖騙取軍功的通敵信。
蘇家滿門英烈,最後竟成了叛黨。
男丁斬首,女眷流放安南。蘇家親兵護送著逃出來送信的四郎,也沒有逃過斬首的命運。
小太子李永一黨,再無軍方支援,未及成年便“病故”了。
這一世,若是元楨之災躲不過,就憑蘇家的性格,絕不會不報殺親之仇。
李奏想了一天一夜,終於想出個險招,就等著看,今生元楨護送御使往幽州之事,會不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