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外科醫生根據自己需求問病理科醫生,病理科始終是輔助科室。
綜合上述可知,一個懂行人想問外科醫生哪個手術做的好,只需瞭解某些醫院給本院醫生做的宣傳海報資料真假足矣。
新技術有沒有?手術檯數量多少?靠手術救過多少人命,最難的手術病人做下來病人術後生存期多長。這些,醫院只要沒撒謊,全是外科醫生技術水平體現的硬指標。
這些臨床資料由於年輕醫生自身工作時間比老醫生短,導致兩者這樣比較是不公平的。
於是能理解為何醫學生們全喜歡湧到最優秀的醫院,公平環境對年輕人而言無疑更重要:從年輕人的量小資料庫看出其才華需要多優秀的技術領導。
據此,張大佬的反問明顯在和吳院長較量。
我的人被你們搶走了,你們看出她的才華沒有?請用資料說話。——張大佬。
張三助彷彿找到出氣孔。
吳院長沉穩開口先是擲地有聲:“看來並沒有理由換主刀。”
自己人支援自己人必須的。
至於楊科長的策略是不是拋磚引玉不說。
張華耀醫生等對方說出證據。
“我聽病理科電話報告說是微小浸潤性肺腺癌,屬於肺癌早期,但不可代表可以為此輕視。這和謝醫生的術前判斷一致,而且是她第一個發現患者是肺癌。”吳院長有條不紊說完醫學證據鏈條。
其他人點頭:吳院長當真寶刀未老。
沒想吳院長興起來再來句多餘的:“手術結果只不過再三證實謝醫生對患者病灶區的眼力判斷力比在場其他同行都厲害,在預判準確性上遠勝一籌,包括與你相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