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侃出身於渤海高氏,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任命高侃為唐軍主帥,率回紇、僕骨等部討伐車鼻,前段時間,在金山捕獲車鼻,其眾全部歸降。
李世民得知後大喜,不過卻沒有讓其班師回朝,而是直接率兵去了西域,去闐池和姬松會合,聽從郕國公調遣。
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不少當年中下層將校,雖然現在職位不高,但本事那是沒得說。要不是時運不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早就升遷了,也不至於現在還在下面打轉。
但這次李世民決定給他們一次機會,要是再把握不住,那就沒辦法了。機會給你了,但你不中用,那就怪不得他了。
李承乾這邊和沒閒著,老將那邊有父皇。他這邊就熱鬧多了,勳貴家凡是有些能力的孩子都被他叫來了。
原本家裡是不願意的,擔心搶了嫡子的風頭。但李承乾才不管這些,他需要的是有能力敢打敢拼的人,只有什麼身份,他根本不在意。
庶子好啊,因為庶子在家不受重視,又要有點心氣都都想證明自己不比嫡子差。這些人裡面有能力的人不少。
他們建功立業的心思比別人要重的多,這些不從小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在家裡打壓下,也只能在長安當個二世祖。
現在李承乾打算給他們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至於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們的本事了。
子毅可不是其他將領,要是一般將帥,將這些人給送去就是給人家添麻煩。但子毅不同,他可不在乎這些人的身份,這點李承乾比誰都清楚。
這些人中,張顗,裴行儉,高適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顗就不多說了,裴行儉卻是難得的人才。
裴行儉出身於河東
裴氏,唐太宗時期曾得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而蘇定方又得到李靖和姬松的傳授,所以可以說裴行儉在軍事上是兩人的徒孫。
就在去年,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誘各附屬部落來騷擾安西,裴行儉用計俘虜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可見其才。
說起他的祖父高侃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說起高適恐怕沒幾個人不認識的。此人今年才二十餘歲,但卻多次遊歷邊疆。
其詩作早已流傳大唐,已有自己風格,可謂是大唐盛世開啟之後的碩果之一,很是得父皇看重,時常帶著身邊做事。
這些人中沒一個是簡單,哪怕是看似紈絝子弟的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也曾熟讀兵書,更是太白皇家書院的高材生,但因為某些原因一直名聲不顯。
一是家裡原因,這裡就不多說,高門大戶中這種捧高踩地的勢強太多了,說起都覺得丟人。
二來,是沒有機會,這次能來這裡,是因為李承乾下了均旨的原因,不然家裡能讓他們來?
看著座下人才濟濟,他此時才明白姬松說的那句話:大唐從來不缺人才,只是缺乏發覺人才的渠道和公平的機會。
這不就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