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就算能買得起,最後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人買走。每當要用的時候,只能去拿著錢財去租賃。
難怪當初自己拿出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個個都能把自己誇到天上去,恨不得自己就是聖賢,將自己捧的高高的。
就算是十六歲封侯也沒幾個人出來阻止,好似以前的規矩在他姬松身上就消失了一般。
關中是開採了不少良田,但現在呢?
隨著關中人口增加,土地又不夠用了。要不是前段時間不少無地的青壯出走邊疆羈縻州,關中只怕又有要從關外調糧了。
之前他給皇帝提出的限制外來人口在關中定居,就是為了防止土地再次被集中的可能。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能千里遷移的家庭那個是簡單的?
毫不客氣的說,他們不是官宦之身,就是豪富之家。他們來到關中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購買田地!
沒錯,就是購田,那田地從哪裡來?還不是百姓家的田地。
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賣田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可以說,遷移到皇城腳下的人都不差錢,他們會以百姓的短視,以及他們不能拒絕的高價買到良田。
之後就是以此為根基,不斷吞噬周邊的良田。有了良田美宅是不是要有人伺候?於是就有了下人,而這些人哪裡來?
還不是那些活不下去,沒田沒地的人。
試想一下,當這樣的人關中越來越多,會發生什麼事情?
權貴富豪增多,就意味著圍繞他們生存的人增多。一個富豪之家,至少需要數十人的供奉和伺候。
養馬的馬伕,伺候他麼的丫鬟侍女,成群的小妾,腳伕,隨從,護院等等。這些年是不事生產的,他們雖然靠著富豪權
貴之家生存,看似沒有侵佔百姓的良田。
但不要忘了,富豪權貴的錢財都是從哪來的?
如此下去,不出二十年,關中三百萬百姓能有十分之一擁有自家田地就是那些老爺們開恩了。
當初姬松提出限制戶籍的時候,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房玄齡等人都像看傻子一樣看著他。
這樣得罪人的事他們巴不得姬松全乾了,他們不是沒有想過,但沒人敢啊!
但姬松不在乎,恨就恨吧,還能把他吃了不成?
不過,這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也是無可奈何治下的妥協!
有些人是沒辦法禁止的,皇親國戚,權貴世家,這些既得利益者是不受這條規矩限制的。皇帝也不可能去嚴厲禁止。只要他們做的不太過分,是不會過問的。
說了這麼多,他就是想說:去他孃的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