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掌舵者則必須掌握新的生活技能等等,實現從內陸到海上生存的轉變,方能在驚濤駭浪中有所作為。
就以明州為例,明州瀕臨東南海域,是市舶貿易的發源地之一,連結著國外和國內兩大市場。
此時的海舶,每年冬季啟碇出港,航向溽城,才正式進入深海,直至南巫裡“住冬”,候岡辦貨,次年返航;如連續航行,就進入風浪詭異印度洋。
一艘在大海航行的海船,猶如一個浮動的小坊區,包括了各色人等。
水手、管事人員、操作人員和給大家提供服務奴隸。而駕駛海船的船長則要操控整個航程,分工細密,各就各位。
張帆乘風為基本動力,船上的人結構穩定,管理體制也大同小異,這些都是大家經過多年摸索下來的成熟經驗。
王玄策善於交際,就由他發出問題,姬青靈動,由他來補充,而劉先成則負責記錄。
水分較少的陳米,牛蘇,麵粉,幹胡餅,幹蒸餅,幹萡餅,捻頭,畢缽、訶梨勒、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蜂蜜,甘蔗等。
這是他們詢問過多位海商,最後總結出的海上食物清單,裡面主食,副食都有,還有各種他們也不瞭解作用的東西。
為了讓他們更加直觀的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一位海商讓僕人拿來了不少樣品實物,讓他們辨認。
這就是權勢帶來的好處了,要知道這些可是他們耐以生存的東西,雖然在各個海商之間都不是什麼秘密,但對不瞭解的人來說,這就是能救命的東西!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三小都知道了海上生存並不是自己等人想想的那麼簡單,所以就問的更加細緻了,爭取不放過任何紕漏。
也同樣明白了為什麼來的時候,先生要他們一定要先去找這些人瞭解之後在做決定。
此時才知道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同時也震驚於先生的廣博。要知道這些事情沒有親身經歷過,誰又能知道的這麼清楚呢?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甘蔗是經久耐放的農作物,蔗汁含維生素,在蔬菜、水果欠缺的海舶上,嚼生蔗,可以減少患壞血病的風險。
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但這份智慧卻是用活生生的人命換來的。
“接下來就是事關生死的大事——取給淡水。”一位海商唏噓道。
“大家都知道海水鹹苦,不宜飲食。一旦淡水枯竭,就會死難臨頭。因此,如何取給淡水,是歷代海上航行的一大難題。”
劉先成快速換過一張紙,認真地聽著。
此時,他們沒有了任何僥倖心理,知道了海上的危險,那就要了解清楚。
不然,不但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同樣也是對將來使用自己等人這份記錄人的不負責。
汲水。根據前人的海圖,沿線定點汲水。為防擱淺,自身不宜靠岸,而是放下名為“柴水船”的小船,去搬運淡水和一些必需品。
保鮮。淡水久存會變質,換水之前必須保鮮。竹筒貯水,最為簡便,至於別的保鮮方法,限於見聞,他們也未得其詳。
配給。海舶上的飲用水,得來不易,通常都是定量配給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合理的分配淡水,向什麼洗澡之內非必要的用水都會盡量避免。onclick="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