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著李世民和大家的相互辯論和妥協退讓,這才知道,渭水之盟根本就不是李世民頭腦發熱,突然之間的決定。
而是透過分析頡力的性格和雙方的底牌,謀劃出了一項有很大可能性的決定。
這也是後世史學家對李世民為什麼在沒有面臨絕境,卻會做出這樣危險性極大決定而感到困惑!
這時姬松才明白,這個世上就沒有人是傻子,而作為政治手腕極高的李世民,怎麼會將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呢!
原來,史書上記載的都是一些表面上的東西。他只是讚揚了李世民的勇氣和果決,卻對這件事為什麼這樣做,沒有任何的記載。
此時大唐建立不久,地方上不是很安穩。而之前的玄武門政變,更是使得原本太子一系的將軍們心懷疑慮。
李世民和眾臣們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將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拖延下去。
時間一久,讓一些野心家看到機會,好不容易剛平定的天下,瞬間又會狼煙又起。
所以,大家都不敢在這場戰爭中浪費太多時間。
只有速戰速決,才能更好的保護大唐這個初生的政權,哪怕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但是,和歷史不同的是,此時大唐稍稍佔據上風。
在極小的損失下,全殲敵方近萬鐵騎,這讓本來信心滿滿的頡力和眾多部族首領開始遲疑起來。
他們是在看到機會,想要來佔便宜的,但是現在還沒有正式開打,自己就已經損失了近萬精銳,這如何能讓他們接受?
要是中原皇帝決定與他們死磕,那他們到時候還得損失多少士兵?
要知道,在草原,一個部族的強盛與否,是和整個部族的成年男丁掛鉤的。
要是成年男丁損失過多,不管在中原搶到多少東西,回去後有沒有實力守住這些東西,還真不一定!
所以,他們此時只想在中原搶一把就走,至於攻破長安?還是交給頭鐵的去吧!
因此,此時的局勢,對大唐還是很有利的。
各地的援軍正在集結,只要頡力不傻,就不會在此時和大唐來一場決戰!
因為,不管誰輸誰贏,他頡力絕對是損失慘重。
沒有人會為註定只有損失沒有收穫的戰爭買單的,他現在只想敲詐大唐一番,就回轉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