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大殿的氣氛,在這一刻陷入了停滯。
在場的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在了王賁和趙昆身上。
按照正常的軍事會議標準,韓信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作為趙昆身邊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他不僅參加了此次會議,還獲得了提出軍事策略的機會。
從隴西一路南下,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帥,先前趙昆指揮,也不過是暫代王離的指揮職務。
並且,就算王離本人,也不奢望成為南征的主帥。
就目前而言,最有資格擔任南征主帥的人選,只有眾人目光焦點的兩位。
可問題是,該由哪位履行主帥的職位,拍板決定韓信的策略呢?
論身份,王賁是大秦帝國僅存的名將之一,是始皇帝親封的通武侯。而趙昆更是始皇帝第十九個兒子,堂堂黎安君。
論資歷,王賁曾親率大軍滅掉燕國和齊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主要將領之一。而趙昆則剛剛主導了兩場精彩的大捷,殲滅敵軍七萬,俘虜敵軍三餘萬眾。
相對公平的說,這兩人都有資格擔任主帥的職位,可問題是,兩人碰到一起,究竟誰為主,誰為輔呢?
隴西軍的王彥,王鉞,以及刑徒軍的章邯,馬梁,還有雍城令黑伯,櫟陽令子安,包括嬴政和扶蘇在內的八人,不時抬頭瞧瞧趙昆,瞧瞧王賁,誰都沒貿然開口。
而作為這八人的焦點,王賁和趙昆也沒有說話。
如此一來,作為獻策者的韓信,忽然覺得尷尬無比。
“通武侯......始皇帝曾經的大將,君上的未來岳父,他......到底什麼意思呢?”
韓信心中一直很敬佩趙昆,所以希望趙昆做主帥,但王賁默然不語,卻讓他有些疑惑,他不明白王賁為什麼在這時候不表態支援趙昆。
是擔心戰事失利嗎?
韓信無法理解。
他覺得自己的策略沒有問題,而且他也有信心趙昆會支援自己,可主帥的問題,也的確需要明示,因為接下來的戰爭,營帳內只能有一個聲音。
王賁終歸是帝國名將,在他眼裡,趙昆跟他兒子差不多,他看得出來,儘管趙昆沒有跟他爭權奪利的想法,但這位黎安君,絕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雖然論軍中資歷他比趙昆強,但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一旁的嬴政,都想看看這位黎安君能走到哪步。
當然,想看歸想看,還是要靠實力證明自己實至名歸,畢竟指揮大軍作戰,光靠聰明才智是遠遠不夠的。
聰明才智過人,充其量不過是軍師、謀士這樣的角色,而指揮大軍作戰,需要的是勇氣和膽魄。
正因為如此,王賁才沒有在關鍵時刻表態支援趙昆。
而面對韓信的策略,趙昆沉默不語,也說明他需要王賁的支援。
這其實是一場心裡與智慧的較量,在場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因此很快看出了其中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