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發了水,莊稼被淹,房屋背泡,沒法生活,這不一路乞討來了榆林縣。”
“家裡的兒子,大孫子,都去富戶家開荒掙口糧了。”
“就剩下我們爺孫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在這看東西。”老人絮絮叨叨的訴說完後。
錦衣衛繼續問道,“老人家,你說的柳樹村是哪個柳樹村,哪個府,哪個縣?”
“肇州府,文縣!”
“肇州府,文縣。”蕭景鐸眸子深了深,這個地方他聽過,算是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
“朝廷已經出了政策,賑濟百姓,你們那邊的官府沒有開倉放糧嗎?”蕭景鐸蹙眉。
“唉!”老人微微一嘆。
“放了!放了!可那糧食根本不夠活命。”老人說著搖了搖頭。
“官府發放的糧食裡,摻了不少泥沙和麩子糠,吃不飽人不說,還有可能……把人吃出毛病!”
“我們也實在沒辦法只能往出走,若是有條活路,誰願意背井離鄉往這邊跑!”
老人家唉聲嘆氣,眼底一片悲涼。
問完了這邊,蕭景鐸幾人又連走了幾處,找了數個災民分別詢問情況,得到的結果都是大同小異。
要麼賑災糧不夠吃,或者是糧食裡摻東西。
總而言之,就是本地沒法生存,他們才不約而同的來了北方,就為了掙口活路。
其中不少難災民,還不忘為宋家歌功頌德,大誇宋家仁義。
這些來招工的富商,地主,只有宋家為村民建蓋村莊,搭建草屋遮風避雨。
待遇又格外優厚,供應的糧食不摻假,能讓災民吃飽。
幹活得到的糧食也都是好面,乾乾活,攢一些就能過冬。
況且,宋家還為老人,小孩提供了掙錢養活自己的途徑,這都不是那些為了利益而上的富商們,所能比擬的。
聽到這些話,蕭十三不禁對宋青苑豎起大拇指。
“小胖丫頭,別的咱不說,就賑濟災民這件事。”
“你們宋家……行!”
人生在世,誰沒有一顆熱血之心,就是心狠手辣的錦衣衛,也會對大仁大義之人感到由衷的佩服!
聽了蕭十三的誇獎,宋青苑微微一笑,不驕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