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下肚,李明超已經有些飄飄然,饒是不怎麼上頭,但精神層面來講,相當於做了個全面的大腦spa,喝完那叫一個舒坦。
趁著大夥兒剛剛散工,李明超也對下一步的生產工作做出了詳細安排。
首當其衝的就是招工了,之前招的學徒都是李明超自己找的,雖然找的人也都還機靈,但他畢竟不是酒師,選工方面還欠缺一定經驗。
這次就由老洪親自把關,再招五名學徒,才能基本滿足接下來的用工需求。
緊接著就是新增廠房,其實在回來之前,這個問題李明超也一直很頭疼。他一開始的方案是打算把酒廠周圍的大片竹林砍掉,但仔細一想,這絕對不可行。
一來是增加的這些面積並不實用,竹林畢竟是環形的,要是修個民居起來倒還綽綽有餘,但做廠房就顯得太窄小了。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環境溫度。一旦砍掉這些竹子,酒廠內的每日光照時間和平均溫度就會有所改變,這樣很可能會改變酒麴發酵環境。要知道一窖好酒最關鍵的時間就在於發酵階段,任何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成品口感。
所以回來之後李明超必須另外開闢一塊廠址,最好是和老廠的環境相仿,距離相近。
幸運的是,楊家溝有一戶居民最近正打算搬去城裡住,雖然住宅不賣,但耕地可以隨時出手。而且這地方的地勢高度正與老酒廠相仿,可以說是讓李明超的運氣給撞上了。
說是賣,其實是轉讓使用權,這個年代的《土地管理法》還未進行修正,很多農村地區都存在低價轉讓土地的情況,大家早就對此習以為常。
這家總共一畝七分耕地,轉讓費在一千三左右,再加上透過週會長幫忙出面講價,可能買地成本能壓縮在一千上下。
建房的費用就便宜一些了,廠房畢竟不用住宅那麼精細,也不會向上堆樓,所以地基建設十分簡便。包括後續各種器材的購買,總共算下來也能控制在七八百的樣子。
這麼一合算,手上的錢應該是足夠用的,訂單尾款到賬之前,酒廠的正常運營收入也正好能抵消這三個月的員工薪水和生產消耗。
到時候等尾款到位,李明超手裡至少能拿到六七千的進賬,這已經完全超過了之前開張的投資額。說實話他也沒想到酒廠能在半年之內完全回本,看來下一步設立分廠指日可待。
除了安排生產工作之外,李明超也得著手解決幾個小事情。
一是山貨特產的收購問題,他之前搞的那個高粱酒套裝市場反響不錯,在展銷會上也大出風頭,說明這東西是絕對有搞頭的,以後甚至真的能創立單獨品牌。
但目前李明超並沒有穩定的拿貨渠道,之前那一百多斤山貨還是全靠王軍去辦的,以後如果要大量販賣這玩意兒,就必須找幾個常住山溝的本地獵戶長期收購。
其次就是安裝電話,雖說李明超現在的酒廠還是小打小鬧的規模,但他畢竟已經開始走外銷道路,品牌知名度也會逐步提升,如果沒個聯絡電話實在不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