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藥酒罐子喝空了,藥渣當然不能輕易倒掉浪費,稍微懂點門道的人往往都要再打個三五斤散酒灌進去,直到湯色慢慢澄清再罷休。
而泡藥酒最忌諱兩種酒混合,這意味著顧客買一罐藥酒之外,之後的某個時間段裡,還會有後續同種散酒需求,這個市場也是長期性的。
所以李明超絲毫不擔心那剩餘一千斤高粱酒的銷路,反而是覺得產量還是有點少,到時候怕滿足不了經銷商那邊的供貨。
來到縣城,這回他也不打算再搞什麼野廣告,那些牆上的臨時張貼物總是會被及時清理掉,而且影響力微乎其微。
與其花費精力每天去張貼‘大字報’,不如花點小錢去報社直接刊發廣告版面。
廣告這種事情,自然也是刺激消費心理的重要一環。或許在後來那個廣告和商標鋪天蓋地的時代裡,它的作用變得並不十分明顯,但這個年代,影響力可以直接決定銷量。
在牆上貼宣紙,除了秀自己的毛筆書法之外,幾乎不能起到什麼宣傳作用,但這個年代的報紙可就不一樣了。
別說電視,更別提網路,在這個電話線都還沒普及的時期,傳統紙媒力量絕對不容小覷。
尤其是報紙這種廉價易得的東西,除了巨大的刊印普及量之外,很多機關單位都有各自的訂閱任務,哪怕不認字的人也會偶爾看看上面的圖片,或者拿去糊窗戶之類的。
而且與野廣告相比,在報刊上面購買一個專門板塊,品牌的檔次也會在人心中高大一截子,影響力甚至超過一面巨幅牆體彩繪廣告。
為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李明超也在廣告詞的設計上頗費了一番功夫。這東西畢竟要收刊載費,不可能天天上報紙,這方面預算頂多能維持三五天。
所以用詞必須精煉有力,能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就像史玉柱的那些魔性廣告一樣,叫人看了之後立刻能記住,甚至在平時能激發聯想,讓產品隨時浮現在腦海裡。
另一方面,除了乾巴巴的文字之外,也必須弄一張附圖。上面除了商標之外,要讓不認識字的人也能一眼從密密麻麻的資訊之中捕捉到這個廣告。
思來想去,李明超即興寫了幾句有趣的打油詩,裡面稍微玩了幾個藏頭露尾的文字遊戲。而且內容除了提到自家藥酒,也聯絡到日常的生產生活,叫人隨時都能脫口而出。
至於附圖,最終他決定使用老洪這個金字招牌。但由於印刷質量,如果刊印照片的話,最終效果肯定不清晰,所以他自己動手畫了一個老洪的速寫漫畫,透過寥寥數筆的線條勾勒,讓這個曾經家喻戶曉的本地釀酒師形象躍然紙上。
老洪搖著蒲扇端起酒碗做了個敬酒姿勢,儼然一副逍遙快活的模樣,這個慈眉善目的和藹老頭能讓人立刻記住,看樣子整體效果絕對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