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繁華的街道與高樓,只有連綿的小型植物建築。
這類建築有些類似於東部區的帳篷,屬於簡易居住設施。
至於為何沒有給前線更好的配套設施,這與前線的擴張速度較快有關。
越是接近北邊,能看到許多設施還處於建設當中,配套設施完全無法跟上暗木城的擴張腳步,所以才有搭建簡易建築用於前線戰士使用的情況。
軍團形式的擴張模式,註定了暗木城的行動很難像東部區的戰團模式那般靈活。
東部區可以建設前線補給區,然後戰團可以以補給區為中心對外探索、攻略領域場。
但暗木城的軍團模式更強調統一。
戰力上顯然是暗木城的軍團模式更強,卻也註定了靈活性遠不如東部區的戰團模式。
俯瞰下方,能看到暗木城的防線結構。
遊走的戰士身著統一的藤甲裝備,但隨身佩戴武器的身影卻是極少。
這與中部區人類的成長體系有關。
植入精靈種的人類,除了體質增幅向的精靈種,戰鬥方式普遍是以術法作戰為主。
例如雷元素的精靈能讓戰士掌控雷霆,作戰時輔助抽取天地間遊離的雷元素作戰,如果是在惡劣環境中抽取不到元素之力,雷系精靈種內部也有儲存的雷元素能量。
精靈種讓中部區人類少了許多成長中必須要走的道路。
東部區的人類想要施展術法,可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是需要學會靈氣入體的基礎法門,在體內經絡中拓展出一條流暢執行的道路,其次是瞭解天地元素的構造,然後再是感知元素與施法勾勒的課程。
只有各方面都熟練後,才能做到隨手勾勒術法對敵。
擁有精靈種的中部區人類就相當於開了一個簡易施法的外掛。
他們不需要經歷複雜的學習過程,就可以操控植入體內的精靈種感應元素施法。
東部區戰士的培養需要漫長的時間,但精靈種成長體系基本上只要是到了十歲,身體能夠承載精靈種,就已經擁有了不小的戰鬥力,缺乏的不過是熟練度罷了。
但這類成長體系的缺點也很明顯。
壽命只是一方面,成長上限也是其中的短板。
最重要的一點是無法做到術法的多樣性。
舉例來說,一個是東部區的靈脩戰士,一個是中部區的精靈種戰士。
東部區的靈脩戰士固然成長緩慢,需要層層鋪墊學習,可一旦掌握了術法的竅門,他的術法將不再侷限於一種元素上。
可以是火元素術法,也可以是水元素術法,也可以是雷元素術法。
而中部區的精靈種戰士,在十歲那年就已經決定了自己將來的對敵方式,當時植入體內的是什麼元素的精靈種,未來也只有這一種選擇。
面對領域場多變的環境,多樣化的元素掌控能力顯然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