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我還是先將航發的方案介紹一下,我們再討論其他問題好嗎?”
“不錯,小馬你請繼續。”
“這款航空發動機主要引數為:長4.32米,最大直徑1.181米,重1030千克,最大推力170.2千牛(17.37噸),最大推重比達驚人的16.86……”
馬由原本計劃基於安裝在F35上,惠普公司生產的F135的技術上,進行改進設計一款新型航空發動機。但考慮到F135更先進,且在2006年才面世。於是將目光鎖定到而米國正在研製中的YF22(服役後正式命名為F22),裝備的兩臺F119PW100低涵道比加力渦扇發動機上。
F119這款航空發動機,相對於米國上一代戰鬥機使用的發動機,在零件數量少40%的情況下,還能多輸出22%的推力,並且採用了推力向量技術,發動機噴口能在縱向偏轉±20度,使F22具備了極佳的機動性和短距起降效能。
這樣的效能足夠優秀,馬由沒有畫蛇添足的必要,且華國的製造基礎也需要時間提升和改進。
當然,自己擁有未來的資料,很多超前的設計理念,還是要在設計中體現出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如何保持極高的推力下,降低發動機尺寸、重量。未來技術中有很多可以參考。例如大量採用一體式加工,縮減零配件的數量;採用效能更佳優異的航發材料,減輕重量等等。
在和星兒研討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發動機的壽命。他瞄準的自然是參考米軍的指標,所有制造出來的飛機標準生命值25000小時的使用壽命,發動機的使用壽命12000小時。馬由相信,若採用了藍星集團提供的材料和精密加工裝置,不僅可達到這個標準,甚至還有30%以上的提升的可能性。但這些都需要好的技術工人,以及嚴苛的管理體系及品質體系。這就不是馬由可以把控的了。
至於相容性問題。老毛子的航空發動機實在粗糙,大多在5000小時的壽命,導致飛行成本急劇增加。實戰可靠性有所降低。所以馬由基本全面摒棄了羅剎國發動機的影子。
這樣可以和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27年的WS10形成兩個體系的競爭。讓軍方有所選擇。當然,馬由這次丟擲如此優秀的發動機,估計WS10的研製程序會暫時擱置,或許會直接上WS15了。但這不是馬由可以操心和關注的問題。
這款發動機雖是為艦載機而設計,但已然可用在正在研發的J10上。甚至艦載機的一些氣動佈局理念,製造工藝等,都可用在即將開發出來的J10上。這就同時解決了艦載機和空軍的需求。可讓華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節約20年以上的研發時間。
介紹完這款優異的航空發動機設計圖後。他基本完成了今天的獻禮任務,接下來就等專家們評估確認後,商議怎樣配合建造的後續事宜。但這不影響他既定的產業規劃,和下一步的日程。估計專家們評估,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只有評估完成後,才有如何合作或委託藍星集團完成一些核心難題的研發。估計那個時候,馬由已提前開始自主研發,甚至可以都有樣品供軍方選擇了。
航母、艦載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武器系統。但馬由不準備碰這方面的課題。任何國家都對武器研發十分敏感,即使有關部門聯想到他擁有方面的資料,他也不準備參與進去。
從馬由內心講,他的確很想改進導彈系統。超級大黃蜂理論上可懸掛14枚導彈,但飛行記錄只懸掛了10枚。前世J15理論上可有12個掛架,但實際只有6枚。最多的是F15E/SA,理論上可掛22枚,有記錄的實彈懸掛12枚。是這個時代最高記錄。
若按馬由的設計,可在保持同等威力的前提下,可將導彈體積和重量減輕50%,同時採用巧妙的複合懸掛架設計,數量理論上課達到30枚。
但這種導彈需要更精巧的動力系統,戰鬥部也要採用新型強力高能炸藥。前者容易實施,後者馬由及藍星集團都不會在國內進行研究和實驗。這類危險品的研發是禁區。以後或許可給國家貢獻新型高能炸藥的製備工藝,讓有關部門自行完成研發及工業化生產。又或許在國外開拓一個基地進行研發,但前提也是極度保密和擁有自我防護能力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