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腦域科技樹> 第16章、數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章、數學 (2 / 2)

持續閱讀枯燥的數學書籍,對馬由來說也是一個艱辛的考驗。好在前世他從事研究,培養了足夠的耐心和恆心,也能耐得住孤獨。瞄準一個方向排除其他影響,持續前進。這是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備的精神和素質。

欣喜的是,高強度、高密度學習數學這門枯燥的思維性學科,對他的腦域開拓有很大的幫助,修煉的速度也明顯加快,入學時16%,這才過去1個過多月,就達到了17%。當然,這與生物智腦儲存了大量時空能量有關係,但一個月提升1%簡直是坐火箭了。

這也算是一個意外驚喜了。

腦域的開拓,又反哺給高密集度學習,馬由只要閱讀和解答過的習題,都成為了他的知識,而且非常牢固。

10月,他便開始自修《代數拓撲和微分流形》、《隨機數學概論和偏微分方程概論》、《博弈論和數值分析》等碩士階段的基礎課程。在數論、算術幾何、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等各類別中,都閱讀了大量參考資料。

腦域開拓較高的緣故,數學基礎學習完後,反而後期這些碩士課程的更加容易了,超凡的強行記憶以及理解能力,學習效率更高了。馬由大量借閱學校圖書館所有數學書籍,以拓展數學思維能力,而不是專門精研數學中某方面的專題和方向。

有人估算,普通學者要精讀數學基礎學科需要10多年,馬由用了一個月左右,就達到了數學基礎學科70%、也就是普通人大概78年的學習內容。再給他1、2個月,就可以將10多年才能讀懂的數學基礎學科內容全部修習完畢。

不過,他需要調整計劃了,沒有必要繼續在數學基礎學科上浪費時間,他準備邊做專題研究邊繼續廣泛基礎學習。

11月,他結束了廣泛學習的基礎階段,準備攻克一個數學難題。

他選擇在數學領域塑造形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採用了“大隱隱於市”的策略。他必須樹立其天才的形象,才能給以後的創業奠定基礎條件。但又不能高調到讓人敏感的程度。

數學就是掩護他在其他高科技領域能力的一個有效手段。

按一般人的常理推論,他雖然選擇是機械設計,但偏科於數學,一旦數學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家不會想他還有攻克其他高科技領域的能力和時間。從而對他本人的防範就會減少許多。

雖然這種狀況可能只是很短一段時間,但能夠低調多久就隱瞞多久。

按這個邏輯,將來創業之後,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大家會認為馬由有領導能力,和數學能力。人們會慣性思維,他扮演的是用數學思維去推動了各項研發,而不是他親自完成這麼多的課題研究和產品研究。

當然,數學可促進物理、工程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等各個學科的進步,對於當代的自然科學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甚至有一個說法是:“生物的盡頭是化學、化學的盡頭是物理、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換言之,數學可以推動物理、物理可以推動化學,而化學推動生物……

所以,在數學界樹立較高學術地位,將來一些其他領域的的建樹也是有源可溯。

確定了要在數學界放一顆“衛星”,他開始思考先攻克哪一個難題。

數學的猜想很多,在克雷研究所搞出所謂的千禧年七大數學難題之前,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又被稱作世界三大數學難題。

與另外兩者相比,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費馬猜想,名頭就要更大,其在數學界的地位也絲毫不遜色多少。

前世記載費馬猜想於1994年被安德魯·懷爾斯證明,現在馬由的時間有點不夠,他也沒有和懷爾斯爭奪的心思。何況這個平行時間,未必這些細節都一樣,說不定還有機會。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哥德巴赫猜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