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還是懵逼的。
“你現在知道你的將來了嗎?”
“學生……學生知道了。”
崇禎又說道:“20年後,若是李恪政績突出,被吏部評選,擔任江西省布政使,南昌要擴建新城,他這個布政使是不是完全可以借鑑之前的經驗?”
眾人這才恍然。
而張老闆則繼續畫著大餅:“所以說,他李恪就是我大明的人才,只要他在南京大學潛心學習,前途不可限量!”
大家都向李恪投入羨慕的目光。
崇禎又說道:“朕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國朝需要的就是你們這樣的人才。”
“朕對人才從來不會吝嗇。”
“大明的未來,在你們身上。”
“新政的新任官員,朕會重點從大學裡考慮、提拔優秀學生,你們認為自己有才華,朕能提供給你們充分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下面頓時有人大聲道:“陛下聖明,萬歲萬萬歲!”
聲音越來越大,喊的人越來越多。
所謂的得人心,其實就是照顧到他們的利益。
目前大明朝還沒有對外擴張,其實還存於內卷狀態。
而內卷狀態下的資源都被頭部的讀書人和勳貴、皇族們佔領了。
現在宗室被拔掉,勳貴都砍得差不多了,釋放出了一大波資源。
儒家的讀書人也該挪一挪自己的屁股,給新學騰出位置來了。
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預謀,有計劃的。
都在張晨的這盤局中,不曾亂過。
這些人是新一代的讀書人,他們接受的不是儒家的道統思想,而是張晨立起來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有兩條權力線:
一、皇權為主的世俗權力,管行政,有世俗政權。
二、以儒家為代表的道統權,即治國的解釋權。
儒生們認為自己掌握了聖人的治國聖學,所以一個窮書生可以鄙視家財萬貫的商人,因為這個窮書生學了聖人之學,是道統的解釋人之一。
如果皇權不被道統認可,就叫名不正而言不順,是要失民心的。
所以,古代的帝王治理國家,必須依靠這幫讀書人。
然而,現在新學就是向這種傳統的道統在發起挑戰。
眼前的這些人,都將不是之乎者也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