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帝國年初第一次討伐大宋,實際已經快要攻破臨安城了。
最後關頭,正乾皇帝接受了宋主趙桓的乞和,命不對停止攻城並退兵回國,讓大宋多活了大半年。
結果,兩國停戰大半年的時間裡,大宋朝廷一直在忙於朝堂爭鬥,根本無暇備戰,導致臨安城防體系遠遠不如去年戰前。
如今,同軍攜滅宋目標而來,臨安城十有八九會守不住。
但岳飛都沒有命部隊展開攻城,就妄圖恐嚇宋廷無條件投降,卻是想多了。
大宋君臣畏懼同軍入骨不假,可不到最後一刻,也沒有誰願意放棄既得利益。
趙桓當即便回絕了岳飛的勸降——當然是不可能的。
同軍將領狂妄自大視滿城軍民如無物的行為雖然很羞辱人,可也在客觀上多給了大宋朝廷三天的備戰時間。
大宋朝廷完全可以這個寶貴的時間加強動員、修繕城防、編練青壯,甚至還有可能等來勤王兵馬夾擊同軍,從而反敗為勝。
因而,趙桓聽取了首相何矯的建議,一面含辱忍垢答應同軍使者三天內就投降,一面卻又暗中備戰,盡力爭取哪怕僅有一成的敗敵機會。
可惜,大宋君臣的想法倒是好,卻沒能逃過岳飛的算計。
其人先是安排耶律九斤三個營的騎兵趕到臨安城下,防止大宋君臣走脫。
其後又與行動相對遲緩的步兵師同時趕到臨安城下,還故意給宋廷三天備戰時間。
這一系列反常行為的背後,自有原因。
半個月前,趙桓聽信梅執禮之言,倉促發布詔令,要求京西和淮南四路清野,期望以此延遲同軍進攻的步伐。
此詔的利弊勿論,下發的時間顯然晚了。
清野詔下達之前,淮南兩路就已經被同軍第五軍攻陷大半。
剩餘的州縣守軍縮在城內都怕得要死,哪裡還敢出城執行清野任務?
而在京西兩路,像知郾城縣事郭旭這樣將詔令落到實處的也是少數。
大部分守臣要麼如知蔡州事汪伯彥這樣隨便走個過場應付差事,要麼還在觀望中朝廷取消清野的詔令就送了過來。
真正大面積落實朝廷詔令的,其實只有大宋國都所在的南陽府一地。
岳飛率軍進入南陽府後就發現了這一情況,並在隨後的敵情偵查中又瞭解到南陽百姓因清野而與趙宋朝廷離心的事實。
其人敏銳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好機會,乃在拔除沿途據點的同時,分出部分人馬深入鄉下。
宣傳大同帝國的政策,並動員對趙宋朝廷心懷怨望的百姓勇敢站出來,隨同軍攻破臨安城,親手埋葬這個腐朽透頂的王朝。
岳飛並沒有強拉民夫,百姓來與不來全憑自願。
而且,同軍只收青壯,不符合條件者便是想跟來也不會收。
至於其人為何篤定南陽百姓會踴躍隨軍?
大宋朝廷主動走向百姓的對立面,由此大失人心當然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