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逃出江陵時放的那把大火非常有效,既燒掉了江北軍民隨行在南渡的希望,也截斷了同軍短期內渡江南進的可能。
沒有大量的渡船可用,岳飛便是再驍勇善戰,也沒法將麾下大軍運過長江,只能將精力放在掃除江北殘宋勢力上。
繼荊門軍唐重戰死,潛江張所被俘後,復州傅亮投降同軍、峽州周格棄城而逃等訊息接連傳到潭州。
在此期間,兩淮王進部、兩浙關勝部也相繼出兵。
新宋這邊執行防守任務的張俊、折彥質等人雖然急報不斷,最終卻守住了各自防線,並沒有與同軍發生真正的大戰。
趙構、黃潛善等人分析綜合以上情報後,逐漸摸清了同軍本次大戰的行動路線:
東線佯動,西線主攻,主要任務是清除新宋政權在長江以北的軍事存在。
如果真是這樣,那大同海路同出,四個軍全部動員,搞出了這麼大的動靜,目標肯定不止一個江陵府這麼簡單。
由此,趙構將目光放到了京西路的西面——陝西諸路。
同軍此戰的真正目標確實是陝西。
而且,早在岳飛拿下陝州前,同軍就已經出兵永興軍路了。
只是因為同軍已經控制江北大部,截斷了宋軍的交通運輸和資訊傳遞線,使得傳遞緊急軍情的信使只能繞道蜀地進入荊湖南路,耽誤了太多時間。
大同對永興軍路的攻略任務由第三軍和第四軍共同完成。
為了防範夏人趁機摘桃子,第三軍的進軍方向分為兩路。
一路由吳堡寨西進,攻入永興軍路最東北面的綏德軍;
一路由絳州南下,攻入解州。
綏德軍本是宋軍對夏第一線,經過百餘年時間的持續經營,防禦體系非常完整,境內地形複雜,堡寨林立,易守難攻。
大同前兩次討宋之戰,第四軍連續佯攻過綏德軍,都沒能拿下其地。
而南面的解州也不好打,其地地形狹長,被河中府和陝州兩大重鎮夾在中間,很容易得到兩地宋軍的支援,硬取的代價將會非常大。
所以,第三軍在此戰中註定是偏師,主要任務仍是佯攻,擔任主攻的還是第四軍。
不過,大同滅宋之後,雖然止步於京西兩路,主動休戰大半年時間,卻也沒有放棄對永興軍路的滲透。
滲透的方法也不難,正常通商即可。
沒錯,就是通商。
陝西出強兵,前提是有錢有糧,還有不殺夏人就得被奴役至死的仇恨。
可是,大宋王朝被滅之後,三面受敵的永興軍路就陷入了沒錢沒糧,腹背還受夏人不斷攻擊的危險境地,所謂強軍也就成了無根之木。
雖然沒過多久趙構便在江陵建立了新宋政權,明確表示絕不放棄陝西,還勒緊褲腰帶,將蜀地的錢糧全部補貼給陝西諸路使用。
但沒有京西南、北兩路作為側翼,陝西諸路根本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