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淮南西路招捉使李成不愧是應運亂世而生的梟雄,把握時機渾水摸魚的能力遠遠超過一般軍頭。
其人趁著同軍兵威臨安朝廷急詔全國兵馬勤王的難得時機,兵出光州,強佔南面的黃州羅田、蘄春兩縣,一舉突破了朝廷對其部的封鎖。
若不是大打出手的同宋兩國出乎意料的迅速媾和,導致李成的擴張計劃中途擱淺,其人完全有可能借機衝破重圍,進入財賦重地江南大展拳腳。
朝廷送走同軍後,便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國內問題。
李成審時度勢,主動停止了擴張,卻不願退回光州。
彼時,大宋剛剛遭遇連番大敗,殘存的軍隊士氣大挫,各地民心也因此而動搖,正是急需穩定內部的關鍵時刻,不宜輕動刀兵。
而且,李成部兵馬戰力可觀,真要是撕破了臉皮與之大戰,朝廷也未必討得到好。
趙桓無奈之下,只能下詔承認李成率部勤王的功勞,並勸其人自己撤回防區。
李成好不容易打出來,自然不願就這樣退回去。
其人乃以朝廷拖欠本部軍餉軍械為由,賴在黃州不肯走。
雙方僵持不下,兵部尚書路允迪建議朝廷一面與亂賊討價還價,一面悄悄調集各地勤王兵馬,待重兵雲集後,再逼迫李成就範。
趙桓從其請,命樞密院重新調整軍隊部署。
其中,扈從太上皇南下的勝捷軍返回後,也參與了圍堵光州兵馬的行動。
“勝捷軍”其實並不是朝廷設定的禁軍編制,乃是統率西軍多年的童貫為了自身安全,親自挑選組建的一支精銳親兵,兵力最多時有三萬人。
其部裝備精良程度遠超其他各部,且各級軍士是大宋戰力最強的西軍再選精銳。
勝捷軍本應該作為勤王平亂的絕對主力,只因是道君寵宦親自組織的嫡系兵馬,而不能讓當今朝廷放心,便被部署在“內線”位置——穎州。
實事上,勝捷軍的軍紀確實相當差。
其部駐守穎州期間多有擾民之事,導致地方怨言不絕。
但要說勝捷軍比起朝廷其他兵馬的軍紀更差,還真是言過其實了。
大宋禁軍的軍紀只在錢糧賞賜都到位的情況下,才能勉強談得上些許。
不然的話,就算是以善於治軍的將門而言,也別想跟麾下丘八談什麼軍紀。
勝捷軍在童貫手中不差錢糧,軍紀便是勉強說得過去。
等到朝廷收拾童貫之後,勝捷軍便成了需要防備造反的物件,壓縮其編制,拖欠其糧,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李綱以御下不嚴之名斬殺勝捷軍統制官焦安節,其實與朝廷以禍國奸臣之名誅殺童貫的根本原因是一樣的。
都是除舊換新消除隱患的必然舉措,目的都是為掌控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