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小營被推,何灌兵敗身死還不到一旬時間,臨安守軍便有幸再次目睹了友軍崩潰於城下的壯觀場面。
不同的是,這一次同軍並沒有頂著城上的炮火強行拔寨。
因為他們帶來了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炮。
同軍的首輪炮擊尚未結束,縮在營中瑟瑟發抖的勤王兵卒便當場潰散。
驚慌失措的潰兵不敢出寨衝擊北面嚴陣以待的同軍大陣,只能合力拆毀寨牆,向著東、西兩面的空地亡命狂奔。
還有一部分慌不擇路,試圖遊過南面的護城河,並進入臨安城中逃得性命。
這些士卒即便沒有淹死在護城河的臭水中,也只能在寒風中哀嚎,乞求城上同袍開城放自己進去。
李綱倒是膽壯,同軍開炮後便拒絕了將佐們退到城下躲避的建議,始終站立城頭,以自身的堅定意志鼓舞軍心士氣。
但在勤王兵馬再次大潰的事實面前,其人的行動便顯得格外蒼白無力。
面對城下士卒的哀嚎,李綱只能鐵青著臉不予理會。
因為,同軍的騎兵已經出動,正在無情截殺東西兩面逃出城上守軍遠端武器覆蓋範圍的潰卒。
這個時候,身負親征行營使重任的李相公如何敢冒險開城,將臨安城中的達官貴人和數十萬軍民置於危險境地?
好在大同正乾皇帝這次帶來的兵力非常充足,很容易就能消化幾千宋軍俘虜,倒是不用像岳飛上次那般不留俘虜。
只要潰兵冷靜下來,主動跪地投降,就能撿回一條性命。
城下的戰鬥——追殺很快就結束了,只留下了硝煙未盡一片狼藉的左、右大營,以及城下越來越弱的嚎叫聲。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徐澤並沒有繼續等待趙桓出城答話,直接帶著大軍和俘虜返回後方已經搭好的營寨。
直到天色完全變暗,李綱才敢吩咐守卒放下吊籃,接應凍得半死的潰兵上城。
不過,捱到這個時候,城下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發現同軍收戰俘且停止炮擊後,就有部分潰兵又冒險遊過護城河尋同軍投降了。
儘管這樣做會有凍死在護城河中的風險,但風險再大,也比待在城牆下求這活該被滅的朝廷開門強。
而在此之前,大宋君臣也從城外的炮火聲讀懂了正乾皇帝的決心,急事急辦,迅速透過了應對當前危局的辦法:
按照以往的慣例,派宰相和親王前往同軍營中乞和。
實話說,眾人都清楚不遵照徐澤的要求辦,肯定不可能達成同宋兩國和議。
但趙桓不敢出城,眾臣也更不敢放皇帝出城,唯一的皇子又被同軍俘虜,當前唯有先派宰相和親王前往同營捱罵再說。
說不定正乾皇帝罵了一通後,就消氣了呢?
而且,徐澤上次兵臨開封府,也是態度強橫地要求教主道君皇帝去見他。
但太上皇並不敢見徐澤,只能派公相蔡京和彼時尚是皇太子的今上代往同軍營中,並談妥了退兵條件。
這次,大概,應該也行吧?
宰相的人選相對容易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