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首,今年各地的糧食增產極大可能會超過預期,外糧輸入計劃要不要跟著做出調整?”
問話的是商曹曹首褚青,其人所說的“外糧輸入計劃”實際是同舟社北伐準備計劃中的一環。
徐澤對同舟社發展方向一慣的要求是內外兼修,內在為主,北伐也一樣。
不管是準備階段,還是北伐已經成功,河北路的各項工程都要按照計劃穩步推進。
沒有穩定的河北,就不會有穩定的燕雲,不練好內功打牢基礎,打下再大的江山也只會是空中樓閣。
已經開始的道路、水利、治河等大項工程建設都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錢糧。
同舟社不可能在河北剛剛有點起色的時候,就把絕大部分的糧食用於擴軍備戰和戰後的燕雲百姓救濟上。
因此,徐澤一面主持河北路復興計劃,增強本地造血能力;一面又實施了一個龐大的糧食輸入計劃,繼續為河北補血壯骨。
並不是從京東、海東和遼東等同舟社已經穩定開發的地域向河北輸入糧食,這三地的糧食由官府收上來後暫時囤積,只待北伐開始成功,便直接輸入燕雲。
徐澤制定的計劃是從江南購糧。
沒錯,就是“花錢”購買糧食。
去年,同舟社兵發大名府,直接嚇崩了朝廷的精銳大軍,導致趙宋朝廷失去了制衡徐澤的關鍵力量。
隨後,叛軍兵臨韋城,威逼開封,趙宋朝廷慌亂之下,派出宰相王黼和親王趙楷求和,與同舟社簽定了城下之盟。
談判前,徐澤曾讓前面趕來探口風的張邦昌帶回了幾條談判方向。
其中就包含朝廷要舉全國之力,籌備錢糧布帛等戰備物資,以支援同舟社整編河北駐軍,並選擇合適的時機北伐燕雲。
趙佶當時只想趕緊結束談判送走徐澤這尊瘟神,在王黼和趙楷臨行前,皇帝只在“領土”劃分上設定了紅線。
其人要求開封府與同舟社控制區之間必須有緩衝區,並且雙方隔得越遠越好。
至於錢糧物資什麼的,天子則給了王黼最大的自主權。
只要能讓徐澤離開開封府界,皇帝賣兒賣女都不是問題,些許錢財更不是事。
自身不乾淨又沒骨氣的宰相王黼在被徐澤一頓恐嚇後,當場便吐露了天子的所有談判底線。
徐澤相信以教主道君皇帝的“人品”和“誠意”,說到的事肯定能辦到。
緊扣趙佶事先開出的“底線”進行“談判”,同舟社肯定能從趙宋身上敲詐到難以想象的海量錢糧。
但經過慎重考慮後,徐澤放棄了這個誘人的想法。
並不是其人對錢糧不敢興趣,能順利搶到手的,偏要辛苦種田,而是這些錢糧不能這樣取。
趙宋王朝以往財政狀況尚好時,都無法滿足河北兩路龐大的駐軍正常開支。
現在,帝國持續動盪之下,財政已經頻臨崩潰,要在不削減正常開支的基礎上,再增加大批錢糧保證同舟社擴軍和北伐,壓力會增加很多。
即便徐澤在協議中明確強調朝廷必須與民休憩,停掉禍國殃民的花石綱和艮嶽等大項工程建設,並將“本該”用於這些專案的錢糧改做支援同舟社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