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燕京城,戰部作戰室。
戰部尚書吳用正率領一眾屬僚,向正乾皇帝推演金遼之戰。
“……,綜上所述,戰部的結論是金國與殘遼勢力的正面大戰已經結束,最遲兩個月以內金人就能穩定西京道,金國應該在考慮下一步的作戰方向了。”
金國再次啟動滅遼之戰後,大同便嚴守邊境,自始至終都沒有給金國找麻煩,彷彿悶頭種田忘了境外紛爭一般。
可實際上,正乾皇帝一直都在密切關注著金遼之戰。
金國一方,完顏阿骨打為避免徐澤藉口資訊缺失而干預金遼之戰,也主動向大同提供了戰爭的最新進展。
包括青冢之戰的始末、遼帝西狩夏國、金軍拿下豐、德、雲內、東勝、朔、武、天德等軍州的情況,金國都及時通報給了盟友。
是以,吳用的戰情推演便多了不少“乾貨”,分析更加具體。
“臣認為,金人滅掉遼國之後,下步最有可能的用兵方向有兩個。”
在正乾皇帝的影響下,大同高階文武基本都能正視金國,對這個只有不斷擴充套件才能統合內部力量的戰爭怪獸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其一,守南掃北。
金國的根基在東京道,其立國以來,走的也是遷徙諸路人口至金源內地以加強根基的路子。
但在遼西走廊、遼東南、高麗和燕雲大半為我朝掌控的情況下,金國空有中京道和西京道大片土地,實際卻沒有真正的戰略縱深。
日後,金同兩國一旦發生衝突,我朝大軍就可借海陸兩道,從東、西、南三面直接攻入遼陽府,然後長驅直入進抵會寧。
金國若不能在上京道建立穩固的統治並取得更多的土地,便會處處受制,陷入與我國翻臉都不能的窘迫境地。
因而,臣認為守南而掃北,拓展戰略縱深改變其被動局面,便是金國當前形勢下最有可能的突破方向。”
看著侃侃而談的吳用,徐澤頗為欣慰。
經過多年的敲打和培養,這個算盡人心的陰險謀士是徹底脫胎換骨了,完全看不出當初的模樣。
現在的吳用不僅舉止有了大國重臣的穩重,而且謀事多過謀人,行事也頗為大氣。
戰部在他的帶領下井井有條,越來越正規,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本級職責,還為同軍各部輸送了大批的優秀參謀人才。
“接著講。”
每個人都有無論如何變化也難改變的一些特徵,如同吳用早就不搖扇子了,但每次軍議講完話便看徐澤臉色的小毛病卻始終改不了。
“其二,穩北擊西。
北地苦寒,出產有限,地廣人稀,大軍遠征千里收不到萬人數千畜,掠地所得經常不及出兵所費。
因而,就算是為了穩步開拓北疆,金國也需要數個穩定的糧食產地,以供其征戰。
除了東京道遼陽府,金國當前最重要產糧區在雲中盆地,為了征服倒塌嶺,也為了日後從東南兩面夾擊烏古、敵烈部,金人都必須保證雲中府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