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師中兵敗之後,李逵需要集中兵力追亡逐北,在陽曲城外只留下了同軍兩個營和一千新附軍。
靠這點人自然很難攻城,給陽曲城守軍的壓力大減。
而城中似乎也放棄了防守,原本日夜守城的軍民早被王稟撤了下來,就連上次慰問朝廷大軍時移走的東城門封堵物也沒有再堵上。
上一次,王稟孤注一擲的出城救援行動失敗,城中就剩下不到四百名士兵,靠這點人,守與不守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但城門處的警戒士兵,城中仍在執行的配給制和宵禁等措施,卻還在提醒城中百姓戰時狀態並沒有解除。
此舉卻不是為了守城,而是守住一城人心。
戰爭狀態能夠轉移和掩蓋很多矛盾,但在戰爭無法再繼續進行下去時,所有人為轉移和掩蓋的矛盾就會急劇反彈。
為了對抗侵略,陽曲百姓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也流夠了血,可最終換來了什麼?
什麼都沒換來。
比看不到希望更令人絕望的,是看到了希望卻又迅速破滅。
朝廷數萬大軍開到陽曲城下,甚至已經進了城“解了圍”,但僅僅一日時間,便敗得乾乾淨淨,還搭上了城中的數百士兵。
陽曲軍民打贏戰爭的希望,在朝廷大軍潰敗的那一刻就已經徹底破滅了。
失去希望後,有人會失去目標成為行屍走肉,也有人會釋放深藏心底的惡念。
這種形勢下,防打砸搶燒、防投毒報復、防出城投敵,維持陽曲城中即將崩壞的社會秩序就替代了守城,成為了張孝純和王稟等人的頭號任務。
圍城日久,正常的生活完全被打亂。
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城中官府的配給品卻一日少過一日,百姓們的暴戾情緒逐漸累積,城中的氛圍越來越詭異,張孝純和王稟等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十二月二十六日,陽曲城東城門。
城門警戒士兵終於等來了半個月來第一個透過城門的人——同軍使者燕青。
士兵們最初很是警惕,甚至還對燕青惡語相向。
即便他們也渴望結束這種沒有希望的戰爭,而同軍使者最有可能帶來希望。
但畢竟敵我雙方的仇恨不是那麼容易化解,須知道,兩個多月的攻與守中死了太多的人,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袍澤便去了大半。
燕青卻鎮定自若,言行如常。
其人自小混跡市井與大戶之間,身上有種難言的親和力。
只是等傳令兵跑到官衙向張孝純彙報的短短時間裡,守城門的宋軍士卒便與燕青熟識起來。
待到知陽曲縣事唐端趕到東城門時,還聽到了士卒們的叫好聲。
“宣撫相公命本官帶同軍使者入衙,你們退下吧。”
“有勞!”
陽曲城中極度蕭條,又還在戰爭之中,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即將過年的氛圍。
但街巷中僅剩下疲憊計程車兵在巡邏,幾乎看不到百姓,卻格外扎眼。
唐端似是猜到了燕青的心思,主動為其講解,“無意中”透露了很多城中細節。